pcb551 发表于 2025-4-8 09:03:03

多层板pcb压合后理论厚度计算说明


多层板PCB压合后的理论厚度计算基于各层材料(芯板、半固化片、铜箔等)的厚度叠加,需结合材料特性(如半固化片的固化收缩率)进行计算。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核心材料与参数

1. 芯板(Core)
- 厚度:制造商提供的固定值(如0.1mm、0.5mm、1.0mm等),单位通常为毫米(mm)或微米(μm)。
- 含内层铜箔:芯板厚度已包含内层铜箔厚度(如1oz铜箔约35μm),计算时直接使用芯板标称厚度。
2. 半固化片(Prepreg,PP片)
- 未固化厚度(T_pp_raw):制造商提供(如7628、2116、1080等型号对应不同厚度,常见范围50μm~200μm)。
- 固化收缩率(S):通常为10%~15%(具体需参考材料规格,公式:固化后厚度 = 未固化厚度 × (1 - 收缩率))。
3. 铜箔(Copper Foil)
- 外层铜箔厚度(T_cu):常用1oz(35μm)、0.5oz(18μm)、2oz(70μm),压合后厚度基本不变,需单独计入总厚度。

二、层叠结构与厚度计算逻辑

以n层板为例,典型层叠结构为(从顶层到底层):
外层铜箔 + 半固化片 + 芯板 + 半固化片 + ... + 芯板 + 半固化片 + 外层铜箔
(注:芯板数量 = 内层芯板数,半固化片数量 = 芯板数 + 1,具体结构需根据设计分层确定。)

计算公式





- 芯板总厚度:若有m块芯板,厚度为\sum T_{\text{core}_i} 。
- 半固化片总厚度:若有k片半固化片,每片固化后厚度为T_{\text{pp}_j} \times (1 - S_j) ,总和为\sum 。
- 外层铜箔总厚度:顶层和底层铜箔厚度之和(若单面压合则仅加一层)。

三、举例说明(4层板典型结构)

层叠结构(从顶到底):

1. 顶层铜箔(0.5oz,18μm)
2. 半固化片(1080型,未固化厚度75μm,收缩率12%)
3. 芯板(含内层铜箔,厚度0.5mm)
4. 半固化片(同上层,75μm,收缩率12%)
5. 底层铜箔(0.5oz,18μm)

计算步骤

1. 半固化片固化后厚度:
75μm \times (1 - 0.12) = 66μm = 0.066mm (两片共0.066 \times 2 = 0.132mm )。
2. 芯板厚度:直接使用标称值0.5mm 。
3. 外层铜箔总厚度: 18μm + 18μm = 36μm = 0.036mm 。
4. 总厚度:
0.5mm(芯板) + 0.132mm(半固化片) + 0.036mm(铜箔) = 0.668mm 。

四、注意事项

1. 材料规格依赖:
- 半固化片收缩率、芯板厚度、铜箔厚度需严格参考制造商数据(如Isola、生益科技等品牌规格书)。
- 不同型号半固化片(如7628收缩率高于1080)会显著影响结果。
2. 层叠设计差异:
- 多层板可能包含盲埋孔、特殊层(如电源层、接地层),需根据实际分层结构调整计算(如增加芯板或半固化片数量)。
- 内层铜箔若为厚铜(如3oz以上),需确认是否计入芯板厚度(通常已包含)。
3. 理论值与实际生产的差异:
- 压合过程中压力、温度、时间等因素可能导致微小偏差(通常允许±5%公差)。
- 实际生产前需通过PCB厂商的DFM(可制造性设计)确认厚度可行性。

五、总结公式




-m :芯板数量, k :半固化片数量, n :外层铜箔层数。

通过明确层叠结构并代入材料参数,可快速计算多层板PCB压合后的理论厚度。实际应用中需与PCB制造商紧密沟通,确保材料参数和工艺要求一致。


danqpm 发表于 5 天前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层板pcb压合后理论厚度计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