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4-29 19:53 编辑
(1) 阱区定义 衬底为<100>重掺杂p+型硅,电阻率0.01Ω•cm。正面为1um的外延硅,电阻率为14Ω•cm。晶圆表面经Piranha+HF+SC1+SC2清洗,再沉积50A的Pad OX作为屏蔽层。
经HMDS处理,涂覆顶部抗反射层(TARC)和光阻(PR),显影后,光阻覆盖N阱区域。P阱区域通过B离子注入定义(B, mid-E13@10KeV, 7°)。去除PR后Piranha清洗。同样的方法通过P离子定义N阱区域(P, mid-E13@10-30KeV, 7°)。
去除光阻后Piranha清洗,用HF去除屏蔽氧化层。1000℃ RTA 30s激活注入离子。Piranha+HF+SC1+SC2清洗后,生长100A的Pad OX。
(2) 侧墙刻蚀技术形成fin 首先CVD沉积1000A氮化硅。CVD沉积2000A的非晶碳作为芯棒。
涂覆底部抗反射层(BARC)和光阻,并图案化。
刻蚀非晶碳,停在氮化硅上。氧等离子体去除PR和BARC,并Piranha清洗。然后兆声波+SC1清洗。
CVD法沉积一层氧化硅。各向异性刻蚀掉水平方向的氧化硅,留下氧化硅侧墙。
去除非晶碳芯棒,兆声波+SC1清洗。氧化硅侧墙作为硬掩膜刻蚀氮化硅,再兆声波+SC1清洗。
以氧化硅和氮化硅为硬掩膜,向下刻蚀Pad OX、外延硅和阱。刻蚀压力和能量逐渐降低,以形成有一定斜率的fin。刻蚀过程中,氧化硅侧墙会被刻蚀掉,氮化硅会顶部变圆滑,变薄。刻蚀完需兆声波+SC1清洗。 晶圆再次Piranha/HF/SC1/SC2清洗,然后在沟槽中生长20A的热氧化硅。这层氧化层被称为trench liner,用于消除沟槽角落的应力。
各向异性刻蚀去除trench liner OX。P阱区域的额外的fin是由于双重曝光的结果,需要刻蚀去除。涂覆BARC和较厚的PR,露出需要去除的fin。刻蚀完,需要去胶和Piranha清洗。
表面经Piranha/SC1/SC2清洗,然后CVD沉积4000A的TEOS OX。加热到1000℃保温20min使TEOS致密化,以抵抗湿法刻蚀。CMP去除多余OX,停在氮化硅上,Piranha/SC1清洗。
热磷酸140℃ 20min去除残余氮化硅。选择性刻蚀TEOS OX,刻蚀停止在外延硅fin和阱的交界处。剩余的TEOS起到STI的作用。
(3) 先fin后阱工艺 该工艺可以很容易控制fin的高度,使阱的上表面和STI共面。STI先回刻形成fin,再离子注入定义P阱(B, mid-E13@10KeV, 7°)和N阱(P, mid-E13@10-30KeV, 7°)。去胶,Piranha清洗,HF去除屏蔽氧化层。1000℃ 10s RTA处理激活注入离子。
(4) 栅电极形成 沿fin生长20A的热氧化层,作为刻蚀停止层(ESL),然后CVD法沉积1200A无掺杂非晶硅。
CMP非晶硅使其表面光滑平整。CVD法沉积非晶碳硬掩膜,上面沉积一层BARC。
旋涂PR,图案化并使用氧等离子体trim PR到合适尺寸。先刻蚀硬掩膜,去胶并Piranha清洗后再刻蚀非晶硅,然后去除硬掩膜。
沉积厚的非晶碳硬掩膜,对栅电极进行二次图形化,各向异性刻蚀掉栅极末端,形成CMOS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