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组件/半导体] TSMC | 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在推进逻辑技术发展中的突破

[复制链接]
查看13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4-30 03:39 编辑

引言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技术在推进未来逻辑技术发展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将介绍栅极间距达到48纳米的单片CFET反相器的首次实现,该器件展现出高达1.2伏特的优异电压传输特性[1]。
0336011dd5e092.png 033601f8163f91.png
图1展示了从基本反相器电路原理图到先进CFET架构的演进过程,显示了从传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到垂直堆叠设计的转变。

CFET技术的基本理念在于其创新的垂直堆叠方法,通过将n型场效应晶体管(nFET)和p型场效应晶体管(pFET)垂直排列而非水平排列。这种架构创新在不增加占地面积的情况下使晶体管密度提高一倍,从而提升功能性并改善功率效率。垂直集成为中间线(MOL)局部互连结构引入了新的范式,使其与传统CMOS技术有明显区别。

1工艺架构与制造
CFET器件的制造工艺涉及一系列精密步骤,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最佳性能和可靠性。
033601f24934f0.png
图2展示了在单个晶圆上制作n/p型场效应晶体管和反相器的完整单片CFET工艺集成步骤。

工艺始于锗硅/硅超晶格生长,经过多个关键阶段,包括纳米片堆栈图形化、浅沟槽隔离(STI)形成和栅极图形化。该架构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在形成中间层和高k介电层之后实现垂直偶极图形化,使同一晶圆上的NMOS和PMOS器件能够独立调节阈值电压。
03360278018c1e.png
图3呈现了mCFET工艺架构的横截面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了48纳米栅极间距和关键前端工艺组件,以及垂直图形化栅极堆栈的能谱分析映射。

2先进互连架构
CFET设计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互连特征,使其区别于传统CMOS技术。
033602806243dd.png
图4显示了mCFET互连架构的TEM横截面图像,突出展示了正面和背面工艺特征,包括垂直金属化漏极局部互连(vMDLI)、金属化漏极(MD)、通孔(VD)、背面金属化漏极(BMD)、背面通孔(BVD)和背面栅极通孔(BVG)的实现。

该架构的一项关键创新是垂直金属化漏极局部互连(vMDLI),在顶部n型外延层和底部p型外延层之间建立直接连接。背面触点和互连的集成(包括BMD、BVD和BVG)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灵活性和更高的布线效率。
0336028e17520a.png
图5展示了在不同VDD水平下(最高达1.2伏特)测得的mCFET反相器电压传输特性。

3电学性能与特性
CFET反相器的电学特性展现出出色的性能。
033603432e0e7a.png 0336035661f45e.png
图6显示了具有正面源漏极接触的顶部nFET和具有背面源漏极接触的底部pFET的Id-Vg和Id-Vd特性,展示了优异的性能指标。

实现的器件展现出优异的亚阈值摆幅(SSsat):nFET为76 mV/dec,pFET为74 mV/dec,以及漏极诱导势垒降低(DIBL)值:nFET为54 mV/V,pFET为47 mV/V。这些指标验证了制造工艺和架构设计的有效性。

4先进特征与性能对比
033603cf4aa072.png 0336042d0feeef.png 0336048207dcfa.png
图7展示了各种电学特性,包括vMDLI实现、阈值电压调节效果和背面栅极接触性能。

这项CFET技术的成功实现,结合已展示的电学特性,标志着半导体器件架构的重要进展。在48纳米栅极间距下实现完全功能的反相器,为逻辑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 Liao et al., "First Demonstration of Monolithic CFET Inverter at 48nm Gate Pitch Toward Future Logic Technology Scaling," in 2024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San Francisco, CA, USA, 2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hdy

41

主题

187

回帖

182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