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2011年坚守至今,只想做存粹的技术论坛。  由于网站在外面,点击附件后要很长世间才弹出下载,请耐心等待,勿重复点击不要用Edge和IE浏览器下载,否则提示不安全下载不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回复: 0

[业界/制造] 导热材料的“界面”疑难杂症,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昨天 23:04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604

    主题

    405

    回帖

    1568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1568
    发表于 2025-7-6 1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
    界面这些 “小麻烦” 可别小瞧

    1901569bde5c6d.png

    热界面材料虽然在电子设备散热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常常面临各种界面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却会对热界面材料的性能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和稳定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盘点一下热界面材料常见的界面问题。

    No.1
    接触热阻:热量传递的 “拦路虎”
    接触热阻是热界面材料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就像是横亘在热量传递道路上的 “拦路虎”,严重阻碍着热量的顺畅传输 。从定义上来说,接触热阻指的是当热量试图跨越两个固体表面的接触界面时,所遭遇到的额外阻力。举个例子,在电脑 CPU 和散热器之间,即使看起来两者贴合得很紧密,但实际上从微观角度来看,它们的表面并不是完全平整的,而是存在着许多微小的凸起和凹陷 。这些微观上的不平整导致实际接触面积远远小于表观接触面积,大部分区域存在着空气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能极差,其导热系数大约只有 0.026W/(m・K),这就使得热量在通过这些空气隙时受到很大的阻碍,从而产生了接触热阻 。
    影响接触热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表面粗糙度是一个重要因素。表面越粗糙,实际接触面积就越小,接触热阻也就越大。想象一下,两个表面粗糙的物体相互接触,就像两个布满山峰和山谷的地形相互贴合,它们之间的空隙肯定很多,热量传递自然就困难。而经过抛光处理的金属表面,其接触热阻会大幅降低,因为抛光使表面变得更加平整,实际接触面积增大,热量传递的通道也就更顺畅 。
    接触压力也对接触热阻有着显著影响。当我们增加接触压力时,表面的微凸体就会被迫变形,从而使实际接触面积扩大,接触热阻降低。实验表明,当压力从 0.1MPa 增至 1MPa 时,钢 - 钢接触热阻可减少 40% 。这就好比我们用力挤压两块海绵,它们之间的接触会更加紧密,空隙减少,热传递也就更容易。
    材料性质同样不可忽视。高导热材料如铜,其接触热阻通常低于低导热材料如陶瓷 。这是因为高导热材料本身传导热量的能力强,在接触界面处也能更好地传递热量。材料的硬度也会影响接触热阻,软材料在相同压力下更易变形,能够填充更多的空隙,使接触面积更大,从而降低接触热阻。比如铝这种相对较软的材料,在与其他物体接触时,能更好地贴合表面,减少接触热阻 。
    接触热阻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散热效率。在电子设备中,过高的接触热阻会导致热量在发热源附近积聚,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散热器,进而使设备温度升高,性能下降。以电脑 CPU 为例,如果接触热阻过大,CPU 产生的热量不能迅速传递到散热器,CPU 就会因为过热而出现降频现象,导致电脑运行速度变慢,甚至出现死机等问题 。

    No.2
    浸润性难题:材料间的 “不亲密”
    浸润性是热界面材料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不能 “亲密接触” 。当热界面材料的浸润性差时,它就无法充分铺展并填充接触表面的微观凹陷,这会导致气隙残留,而气隙的存在又会大大增加热阻 。就像我们在给地板涂漆时,如果漆不能很好地附着在地板上,就会出现一些地方没有漆到的情况,这些未被覆盖的区域就相当于热界面材料中的气隙,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浸润性差呢?首先是表面能不匹配。不同材料的表面能各不相同,如果热界面材料与基材的表面能差异过大,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的界面张力过大,使得热界面材料难以在基材表面铺展 。比如水在荷叶表面会形成水珠,这是因为水和荷叶的表面能差异很大,水不能很好地浸润荷叶表面 。同样,在热界面材料中,如果材料与基材的表面能不匹配,就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热界面材料无法充分填充空隙 。
    材料的粘度也对浸润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热界面材料的粘度过高,它就会变得像浓稠的胶水一样,流动性很差,难以流动到接触表面的微小凹陷中,从而无法充分填充空隙 。相反,如果粘度过低,材料又容易被挤出界面间隙,同样不能起到良好的填充作用 。所以,合适的粘度对于热界面材料的浸润性至关重要 。
    表面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接触表面存在油脂、氧化物、颗粒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阻碍热界面材料与基材的直接接触,降低界面的粘附力,从而影响浸润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确保接触表面的清洁,以提高热界面材料的浸润性 。

    No.3
    泵出现象:材料的 “离家出走”
    泵出现象是热界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好像材料 “离家出走” 了一样 。具体来说,泵出是指在热循环(温度变化)或机械振动的作用下,低粘度的液态或相变材料被从界面间隙中挤出的现象 。在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系统中,热界面材料会受到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和振动的影响,如果材料的抗泵出性能不好,就可能会被挤出界面间隙 。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泵出呢?热膨胀系数(CTE)失配是一个主要因素 。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热界面材料和接触表面的膨胀或收缩程度不一致,这就会在界面处产生剪切应力 。如果这种剪切应力足够大,就会使热界面材料发生位移,最终被挤出界面间隙 。材料的粘弹性不足也会导致泵出 。粘弹性好的材料能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一定的变形,并在力消失后恢复部分形状,从而抵抗被挤出的趋势 。而粘弹性不足的材料在受到热循环或机械振动产生的外力时,无法有效地抵抗,就容易被挤出 。
    泵出对设备可靠性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旦热界面材料被挤出,界面处的热阻就会急剧增大,因为挤出后留下的空隙会被空气填充,而空气的导热性很差 。这会导致热量无法有效地从发热源传递到散热器,使设备温度升高 。长期的高温会加速设备内部零部件的老化和损坏,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电子设备中,过高的温度还可能导致电子元件的性能下降,甚至引发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

    No.4
    干化与相分离:材料的 “变质危机”
    在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中,干化和相分离是两个常见的问题,它们就像是材料遭遇了 “变质危机” 。干化是指聚合物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如溶剂、增塑剂、低分子量物质等,在长期高温下蒸发或迁移的现象 。相分离则是指填料沉降,导致材料组分不均匀的情况 。在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电子设备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本柔软的热界面材料变得硬化、开裂,这就是干化和相分离导致的 。
    干化和相分离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材料的组成和使用环境有关 。在材料组成方面,聚合物基体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过高,就容易在高温下蒸发或迁移 。一些热界面材料中添加了较多的增塑剂来提高材料的柔韧性,但这些增塑剂在高温下可能会逐渐挥发,导致材料失去柔韧性,发生干化 。如果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不好,就容易出现填料沉降的现象,从而引发相分离 。
    从使用环境来看,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是导致干化和相分离的重要因素 。高温会加速挥发性成分的蒸发和迁移,同时也会使填料更容易沉降 。在一些工业设备中,热界面材料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干化和相分离的风险 。
    干化和相分离会严重影响材料的性能,进而影响散热效果 。干化会使材料硬化、开裂,丧失填充能力,热阻升高 。原本能够紧密填充在发热源和散热器之间的热界面材料,由于干化变得无法有效地填补空隙,热量传递受到阻碍 。相分离会导致材料组分不均匀,局部热性能变差 。在相分离的区域,由于填料分布不均,导热性能会明显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热界面材料的散热效果 。

    No.5
    界面分层与脱粘:亲密关系的 “破裂”
    界面分层和脱粘是热界面材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问题,就像是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的亲密关系 “破裂” 了 。界面分层是指 TIM 层与接触表面之间或 TIM 层内部发生分离的现象,而脱粘则是指两者之间的粘附力丧失,导致相互脱离 。在一些电子设备的散热器和芯片之间,如果热界面材料出现界面分层或脱粘,就会直接造成热通道中断,热阻剧增 。
    导致界面分层和脱粘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界面粘附力不足 。如果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的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较弱,就容易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离 。一些热界面材料在与金属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处理不当,没有形成足够强的化学键,在受到热应力或机械振动时,就容易出现脱粘现象 。
    严重的 CTE 失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前面提到的,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会产生热应力 。当这种热应力超过界面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界面分层或脱粘 。在电子设备中,芯片和散热器通常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它们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如果热界面材料不能有效地缓冲这种差异,就容易出现界面问题 。
    环境因素也会对界面产生影响 。湿度和污染物可能会导致界面退化,降低界面的粘附力 。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分可能会侵入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破坏它们之间的化学键,从而引发分层和脱粘 。机械冲击或振动也会对界面造成损害,使原本紧密结合的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分离 。
    No.6
    空隙与气泡:隐藏的 “隔热陷阱”
    在热界面材料的涂覆或填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空隙与气泡的问题,它们就像是隐藏在热界面材料中的 “隔热陷阱” 。空隙是指在界面处存在的微小空洞,而气泡则是指空气或其他气体被包裹在界面或热界面材料内部形成的球状空洞 。在一些散热模块中,我们可能会发现热界面材料中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气泡,这些气泡会对散热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
    空隙和气泡的形成主要与涂布工艺、材料本身的排气性以及表面微观结构有关 。在涂布工艺方面,如果点胶、丝印、模压等操作不当,就容易使空气混入热界面材料中 。点胶时速度过快,可能会带入大量空气;丝印时,如果刮刀的压力不均匀,也会导致空气残留 。材料本身的排气性差也是一个原因 。一些热界面材料在固化过程中,内部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形成气泡 。表面微观结构复杂的接触表面也容易在填充过程中捕获空气,形成空隙和气泡 。
    空隙和气泡的存在会显著增加局部热阻,降低散热性能 。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低,这些空隙和气泡就像一个个隔热层,阻碍热量的传递 。在热界面材料中,哪怕只有少量的空隙和气泡,也会使局部区域的热传递效率大幅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热界面材料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对散热要求极高的电子设备中,如高性能计算机的 CPU 散热,即使是微小的空隙和气泡也可能导致温度升高,影响设备的性能 。
    热界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这些界面问题,每一个都不容忽视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热界面材料的性能发挥,进而影响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技术 。
    ThermalLink


    2
    如何揪出界面问题

    190156bf52ccc2.png

    面对热界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种种界面问题,我们该如何准确地发现并分析它们呢?这就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表征与评估技术,这些技术就像是我们的 “火眼金睛”,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热界面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 。

    No.1
    热性能参数测试
    热阻抗、热阻和导热系数是评估热界面材料性能的关键热性能参数,它们就像是热界面材料的 “健康指标”,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我们可以从数字中发现热界面材料的潜在问题 。
    热阻,作为衡量热量传递过程中阻碍程度的重要参数,直接反映了热界面材料在热量传导路径上的阻力大小 。其定义为在稳态条件下,通过材料的热流量与材料两侧的温差之比,单位为 K/W 。简单来说,热阻越大,热量传递就越困难 。在热界面材料中,接触热阻是总热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散热效率 。通过测量热阻,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的接触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接触不良、空隙或气泡等问题 。如果热阻测量值过高,就说明可能存在较大的接触热阻,需要进一步检查界面的微观结构,找出导致热阻增大的原因 。
    导热系数则是描述材料导热能力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为 W/(m・K) 。导热系数越高,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就越强 。对于热界面材料而言,高导热系数是实现高效散热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热界面材料,如导热硅脂、导热垫片、导热凝胶等,其导热系数各不相同 。通过测量导热系数,我们可以评估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判断材料的质量和适用性 。如果导热系数测量值低于预期,可能是材料本身的性能问题,也可能是在制备或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缺陷,如填料分散不均匀、材料老化等 。
    测量热阻和导热系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稳态法和非稳态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类方法 。稳态法是在稳定的热流条件下进行测量,通过控制材料两侧的温度差,测量热流密度和温度分布,从而计算出热阻和导热系数 。防护热板法和热流计法都属于稳态法,防护热板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量各种材料的热阻和导热系数,但设备复杂,测量时间较长;热流计法操作相对简单,测量速度较快,但精度相对较低 。非稳态法则是在非稳定的热流条件下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材料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利用热传导方程求解热阻和导热系数 。热线法和激光闪射法都属于非稳态法,热线法适用于测量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测量速度快,但精度有限;激光闪射法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测量各种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具有测量速度快、非接触式等优点 。

    No.2
    微观结构观察
    要深入了解热界面材料的界面问题,仅靠热性能参数测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深入到微观世界,观察热界面材料的微观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超声波扫描显微镜(C-SAM)和 X 射线成像等技术,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材料微观结构观察的重要工具,它利用高能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信号,通过检测这些信号来获取样品表面的形貌和成分信息 。在热界面材料的研究中,SEM 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界面的微观形貌,如表面粗糙度、填料分布、空隙和裂纹等 。通过观察填料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否良好 。如果填料团聚严重,就会影响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导致局部热阻增大 。SEM 还可以用于观察界面处的微观结构变化,如在热循环或机械振动作用下,界面是否出现分层、脱粘等现象 。
    超声波扫描显微镜(C-SAM)则是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特性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结构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电换能器发射高频超声波,超声波穿透被测样品,当遇到材料界面或缺陷时,会因声阻抗差异产生反射或投射信号,接收器捕获这些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处理后生成图像 。在热界面材料中,C-SAM 主要用于检测界面分层、空洞和气泡等问题 。由于超声波对不同材料的声阻抗差异敏感,当界面处存在分层或空洞时,超声波会在这些位置发生反射,从而在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信号变化 。通过 C-SAM 的检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界面内部的结构情况,准确地定位问题区域 。
    X 射线成像技术包括二维 X 射线成像和三维 X 射线成像(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它可以对热界面材料进行无损检测,获取材料内部的结构信息 。X 射线成像的原理是基于 X 射线与材料相互作用时的吸收和散射特性 。当 X 射线穿过材料时,不同密度的材料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通过检测穿过材料后的 X 射线强度变化,就可以重建出材料内部的结构图像 。在热界面材料中,X 射线成像可以用于观察内部的空隙、气泡、填料分布以及界面的结合情况 。X-CT 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材料的三维成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材料内部的结构信息,对于分析复杂的界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No.3
    界面性能测试
    除了热性能参数测试和微观结构观察,界面性能测试也是评估热界面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粘附力测试、润湿角测量、流变性能测试和热膨胀系数测量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材料本身的特性 。
    粘附力是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之间的结合力,它直接影响着热界面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粘附力测试的目的就是测量这种结合力的大小,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拉伸试验、剥离试验和剪切试验等 。拉伸试验是将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粘接在一起,然后施加拉伸力,测量使两者分离所需的力,从而得到粘附力的大小 。剥离试验则是通过逐渐将热界面材料从接触表面剥离,测量剥离过程中的力与位移关系,进而计算出粘附力 。剪切试验是在平行于界面的方向上施加剪切力,测量界面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 。通过粘附力测试,我们可以评估热界面材料与不同基材的粘附性能,判断界面是否容易发生分层或脱粘现象 。如果粘附力不足,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界面的结合力,如表面处理、添加增粘剂等 。
    润湿角是衡量液体在固体表面润湿程度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热界面材料中,润湿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浸润性 。当热界面材料为液态或半液态时,其在接触表面的润湿情况对填充效果和热阻有很大影响 。润湿角测量的原理是基于液滴在固体表面的形状,通过测量液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来确定润湿角的大小 。如果润湿角较小,说明液体能够较好地在固体表面铺展,浸润性好;反之,如果润湿角较大,液体则难以在固体表面铺展,容易形成气隙,增加热阻 。通过测量润湿角,我们可以评估热界面材料的浸润性能,为改善材料的填充效果提供依据 。
    流变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流动和变形特性,对于热界面材料来说,流变性能直接影响着其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工艺性能 。流变性能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热界面材料的粘度、弹性模量、触变性等参数 。粘度是衡量流体流动阻力的参数,热界面材料的粘度如果过高,在涂布或填充过程中就会难以流动,影响工艺性;如果粘度过低,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被挤出,导致热阻增大 。弹性模量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对于一些需要承受机械振动或热循环的应用场景,合适的弹性模量可以保证热界面材料在受力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触变性则是指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粘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具有良好触变性的热界面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粘度会降低,便于涂布和填充,而当外力消失后,粘度又会恢复,能够防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 。通过流变性能测试,我们可以优化热界面材料的配方,使其具有更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 。
    热膨胀系数(CTE)是材料在温度变化时长度或体积变化的比率,它是评估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热匹配性的重要参数 。由于热界面材料和接触表面通常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它们的热膨胀系数可能存在差异 。在温度变化时,这种差异会导致界面处产生热应力,如果热应力过大,就会引起界面分层、脱粘等问题 。热膨胀系数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如热机械分析法(TMA)、激光干涉法等 。通过测量热膨胀系数,我们可以了解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在热膨胀方面的匹配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和优化界面设计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希望热界面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接触表面尽可能接近,以减小热应力的影响 。
    ThermalLink


    3
    应对界面问题的策略

    19015766b4f4cd.png
    对热界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种界面问题,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这些策略从材料优化、界面处理、工艺改进到结构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旨在降低界面热阻,提高热界面材料的性能,确保电子设备能够高效散热,稳定运行。
    No.1
    材料优化:从源头解决问题
    材料优化是解决热界面材料界面问题的关键策略之一,它从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入手,旨在从源头上提升材料的性能,减少界面问题的出现 。
    在基体材料的选择上,高导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比如,硅脂作为一种常见的热界面材料基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较低的粘度,能够较好地填充发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微小空隙 。环氧树脂也是一种常用的基体材料,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一些新型的高导热聚合物材料,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等,也逐渐受到关注,它们在具有高导热性的同时,还具备优异的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等性能 。
    填料工程对于改善热界面材料的性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高导热的填料可以显著提高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 。金属填料如银、铜等,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银的导热系数高达 429W/(m・K),铜的导热系数也有 401W/(m・K),在热界面材料中添加适量的银或铜填料,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导热能力 。陶瓷填料如氧化铝(Al₂O₃)、氮化硼(BN)、氮化铝(AlN)等,也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绝缘性能,是热界面材料中常用的填料 。其中,氮化硼的导热系数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绝缘性,在电子设备的散热中应用广泛 。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CNT)、金刚石等,更是凭借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和独特的物理结构,成为热界面材料研究的热点 。石墨烯的理论导热系数高达 5300W/(m・K),具有出色的热传导能力;碳纳米管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在热界面材料中形成高效的导热通路 。
    除了选择高导热的填料,优化填料的形貌、尺寸和级配也是提高热界面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 。不同形貌的填料在材料中的分散性和导热性能有所不同 。球形填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能够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减少团聚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导热性能 。片状和纤维状填料则具有较高的长径比,能够在材料中形成连续的导热通路,增强材料的导热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将不同形貌的填料进行混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将球形氧化铝填料和片状氮化硼填料混合添加到硅脂中,能够在保证材料良好填充性的同时,提高其导热性能 。
    填料的尺寸和级配也会影响热界面材料的性能 。纳米级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界面效应,能够与基体更好地结合,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 。纳米氧化铝填料在硅脂中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增强硅脂与发热源和散热器之间的接触,降低热阻 。但是,纳米填料也容易团聚,影响其性能的发挥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将纳米级填料与微米级填料进行级配使用 。通过合理调整纳米级和微米级填料的比例,可以在保证材料导热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加工性能和稳定性 。
    在配方设计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填料含量、流变特性和热稳定性等因素 。填料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但过高的填料含量会导致材料的粘度增大,加工性能变差,甚至出现团聚现象,反而降低导热性能 。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填料含量平衡点 。对于导热硅脂,当氧化铝填料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硅脂的导热性能会显著提高,但当填料含量超过一定值后,硅脂的粘度急剧增大,难以涂布,导热性能也不再明显提升 。
    流变特性的控制对于热界面材料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具有良好触变性的热界面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粘度会降低,便于涂布和填充;而当外力消失后,粘度又会恢复,能够防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 。一些导热凝胶通过调整配方,使其具有合适的触变性,在电子设备的散热中能够更好地填充界面间隙,提高散热效率 。减少热界面材料中的易挥发组分,提高其热稳定性,也是配方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易挥发组分的存在会导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干化和相分离等问题,影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优化配方,减少易挥发组分的含量,或者添加稳定剂等方法,可以提高热界面材料的热稳定性 。

    No.2
    界面处理:让材料 “亲密无间”
    界面处理技术是解决热界面材料界面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接触表面进行各种处理,旨在提高界面的润湿性和粘附力,减少界面热阻,使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能够 “亲密无间” 地结合 。
    表面清洁是界面处理的基础步骤,它能够去除接触表面的油脂、氧化物、颗粒等污染物,为后续的界面处理和热界面材料的涂布提供良好的基础 。常见的表面清洁方法有很多,等离子清洗就是一种高效的表面清洁技术 。它利用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与表面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分解或挥发掉,从而达到清洁表面的目的 。在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块中,对散热器表面进行等离子清洗后,能够有效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氧化物,提高热界面材料与散热器的粘附力和润湿性 。溶剂擦拭也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清洁方法 。通过使用合适的溶剂,如酒精、丙酮等,能够溶解和去除表面的油脂和部分污染物 。在对电子元件表面进行清洁时,用酒精擦拭可以快速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油污,使表面更加干净整洁 。激光清洗则是利用高能激光束照射表面,使污染物瞬间汽化或分解,从而实现表面清洁 。这种方法具有清洁效率高、无污染、对表面损伤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
    表面活化是提高表面能,改善润湿性的重要方法 。等离子处理是一种常见的表面活化技术,它通过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与表面原子发生反应,在表面引入极性基团,从而提高表面能 。经过等离子处理后的金属表面,其表面能显著提高,热界面材料在上面的润湿性得到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铺展和填充界面间隙 。化学处理也是一种有效的表面活化方法 。通过在表面进行化学腐蚀或接枝反应,能够改变表面的化学结构,提高表面能 。在金属表面进行酸蚀处理,可以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同时在表面形成微观粗糙结构,增加表面的活性位点,提高热界面材料的粘附力 。激光毛化则是利用激光在表面制造微纳结构,增加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积,从而提高表面能和润湿性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热界面材料的润湿性,还能增加界面的机械互锁作用,提高粘附力 。
    表面涂层是在基材表面涂覆一层易粘接的过渡层,以增强热界面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粘附力 。金属层涂层是一种常见的表面涂层方式 。在陶瓷基板表面镀一层金属,如铜、镍等,能够提高陶瓷基板与热界面材料的粘附力 。这是因为金属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能够与热界面材料更好地结合,同时也能保护陶瓷基板不受腐蚀 。有机硅底涂也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涂层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基材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为热界面材料提供良好的粘接基础 。在电子设备的散热模组中,在金属散热器表面涂覆有机硅底涂后,再涂布导热硅脂,能够显著提高硅脂与散热器的粘附力,减少界面分层和脱粘的风险 。
    表面结构化是在基材表面制造微纳结构,以增加机械互锁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界面的粘附力和热传递效率 。微柱和凹槽结构是常见的表面结构化方式 。在金属表面制造微柱结构,当热界面材料填充在这些微柱之间时,能够形成机械互锁,增加界面的结合力 。凹槽结构则可以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热量的传递 。通过在基材表面制造微纳结构,能够显著提高热界面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粘附力和热传递效率,有效降低界面热阻 。

    No.3
    工艺改进:细节决定成败
    工艺改进是提高热界面材料应用效果的关键环节,它从涂布、固化装配、填充除泡和压力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优化每一个细节,确保热界面材料能够在电子设备中发挥最佳性能 。
    精确涂布与点胶是保证热界面材料均匀分布和良好填充的重要工艺 。自动点胶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点胶设备,能够精确地控制胶量、点胶位置和点胶速度,实现热界面材料的精准涂布 。在手机芯片的散热组装中,使用自动点胶机将导热硅脂精确地点涂在芯片表面,能够确保硅脂均匀覆盖芯片,避免出现涂布不均或过多过少的情况,从而有效降低热阻 。丝网印刷也是一种常用的涂布工艺,它通过丝网将热界面材料印刷到指定的位置,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涂布 。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散热中,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将导热油墨印刷在电路板的特定区域,能够提高电路板的散热效率 。喷印技术则具有高速、高精度的特点,适用于对涂布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通过优化喷印参数,能够实现热界面材料的精细涂布,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高性能化的需求 。
    优化固化 / 装配工艺对于提高热界面材料的性能也至关重要 。在固化过程中,控制温度、压力和时间是关键 。合适的固化温度能够确保热界面材料充分反应,形成稳定的结构 。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材料分解或性能下降,温度过低则可能使固化不完全,影响材料的性能 。在使用环氧树脂基热界面材料时,需要严格控制固化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材料具有良好的粘附力和导热性能 。合适的压力能够使热界面材料更好地填充界面间隙,排除气泡,提高接触面积 。在装配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可以使热界面材料与发热源和散热器紧密贴合,降低热阻 。合理的装配时间也能保证热界面材料在固化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形成稳定的结构 。
    真空辅助填充 / 除泡是减少热界面材料中气泡和空隙的有效方法 。在装配过程中施加真空,可以使空气从热界面材料中逸出,从而减少气泡和空隙的存在 。在一些对散热要求极高的电子设备中,如高性能计算机的 CPU 散热,采用真空辅助填充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热界面材料中的气泡,提高散热效率 。通过真空辅助除泡,还可以使热界面材料更加均匀地填充在界面间隙中,减少局部热阻的差异,保证热量的均匀传递 。
    压力控制是保证热界面材料与接触表面良好接触的重要措施 。在电子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热界面材料和接触表面会发生热膨胀和收缩 。如果压力不足,可能导致界面接触不良,热阻增大;而压力过大,则可能损坏设备或使热界面材料被挤出 。因此,需要施加并维持适当的装配压力,以确保热界面材料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与接触表面保持良好的接触 。在一些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块中,采用弹性垫片或压力调节装置,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压力,保证热界面材料的稳定性能 。

    No.4
    结构创新:开辟新思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热界面材料的结构创新成为解决界面问题的新方向。科研人员通过研发新型结构和材料形式,为热界面材料的性能提升开辟了新思路 。
    相变材料是一种利用固 - 液相变来填充空隙的热界面材料 。在温度升高时,相变材料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能够更好地填充发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微小空隙,降低热阻 。石蜡就是一种常见的相变材料,它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起到散热缓冲的作用 。相变材料也存在泵出问题,即在温度变化或机械振动时,液态的相变材料可能会被挤出界面间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通过改进相变材料的配方和结构,如添加增稠剂、采用微胶囊封装等方法,提高相变材料的稳定性,减少泵出现象的发生 。
    导热凝胶和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填充性和一定的抗冲击 / 振动能力 。导热凝胶是一种柔软的半固态材料,它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形状的界面,填充微小的空隙 。在智能手机的散热中,导热凝胶能够紧密地贴合芯片和散热器,有效地传递热量 。导热弹性体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能够在受到机械冲击或振动时保持稳定的性能 。在汽车电子设备中,由于设备经常受到振动的影响,导热弹性体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工作环境,保证散热效果 。
    导热垫片是一种预成型的热界面材料,它具有一致性较好、简化装配等优点 。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导热垫片可以根据设备的结构进行定制,直接安装在发热源和散热器之间,减少了涂布工艺的复杂性 。但是,导热垫片在低压力下可能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导热垫片采用了微结构表面设计,如在垫片表面制造微凸点或凹槽,增加与接触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 。
    金属基界面材料如液态金属、铟箔、焊料等,具有高导热的特点 。液态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流动性,能够在界面间形成良好的热传导通道 。在一些高端电子设备中,液态金属被用于 CPU 和散热器之间的散热,能够显著降低热阻 。但是,液态金属也存在成本较高、腐蚀性和热膨胀系数(CTE)问题 。铟箔和焊料则常用于一些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航空航天电子设备 。它们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 。
    三维集成 / 结构化热界面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垂直碳纳米管阵列、石墨烯泡沫等直接生长在基材上的热界面材料,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界面,降低了界面热阻 。垂直碳纳米管阵列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高效的导热通路 。石墨烯泡沫则具有三维多孔结构,能够增加热传递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这些三维集成 / 结构化热界面材料为解决热界面材料的界面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望在未来的电子设备散热中得到广泛应用 。
    ThermalLink


    4
    前沿研究方向

    190157d0765eeb.png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热界面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一系列前沿研究方向,这些方向有望为热界面材料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推动电子设备散热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
    新型高导热低界面电阻材料的研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各向异性材料如 hBN 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在特定方向上展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 。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取向和结构,可以使其在热传递方向上实现高效导热,同时降低界面电阻,提高散热效率 。声子工程材料则通过对材料内部声子的调控,优化声子的传输路径和散射机制,从而实现更高的热导率和更低的界面热阻 。范德华异质结构是由不同的二维材料通过范德华力堆叠而成,这种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各二维材料的优势,实现高性能的热界面材料 。不同的二维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在导热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等方面实现协同优化 。
    智能 / 自适应热界面材料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这类材料能够根据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性能,从而优化界面接触,实现更高效的散热 。一种智能热界面材料可以在温度升高时,自动改变自身的形状或粘度,更好地填充界面空隙,降低热阻 。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这种自适应的特性可以使热界面材料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发挥最佳性能,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纳米尺度的界面调控是深入理解和优化热界面材料性能的关键 。在纳米尺度下,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界面相互作用会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精确控制填料 - 基体、填料 - 填料、TIM - 基材的界面原子 / 分子结构,可以最小化声子散射,提高热传导效率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纳米尺度下的热输运机制,开发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热界面材料 。通过在纳米尺度上对填料进行表面修饰,改善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增强热传递能力 。
    先进制造技术为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D 打印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定制化地制造热界面材料的结构,实现复杂结构的精确构建 。通过 3D 打印,可以制造出具有特殊形状和功能的热界面材料,如具有微通道结构的散热片,能够提高散热面积和热传递效率 。原子层沉积(ALD)则可以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界面层的生长,构建超薄高导热界面层 。ALD 技术能够在材料表面逐层沉积原子,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从而制备出高质量的热界面材料 。
    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是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它可以更精确地预测界面热传递、应力分布和长期可靠性 。通过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考虑温度、压力、电场、磁场等因素对热界面材料性能的影响,可以为热界面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在设计热界面材料时,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可以预测材料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设计 。这种模拟技术还可以加速热界面材料的研发过程,降低研发成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每日签到,有金币领取。


    Copyright ©2011-2024 NTpcb.com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NTpcb)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NTpcb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闽ICP备2024076463号-1 ) 论坛技术支持QQ群171867948 ,论坛问题,充值问题请联系QQ1308068381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