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0年01月25日07:44人民网
黄光裕爱赌,于是他能把有限想象的产业整合嫁接到无限想象的资本运作中去,并成为首富, 的确不是一个俗人。但是俗人都知道一个俗理,不能跟政府赌,跟法律赌,不俗的人往往就栽在俗理上。无论多牛的赌徒也需要知道,赌场上也是有禁区的。
1990年~1999年
一赌电器零售行业的整合机会,赢
1990年前后,初到北京的黄光裕放弃服装生意改做电器零售。这是他一生中最英明的选择。
事实上,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的发展与各个行业的兴衰有如旋转木马,此起彼伏,轮回不止。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有十余年,人民的基础享受需求已经满足,电冰箱、电视机成了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家电企业和经营家电零售的商店,日子非常好过。黄光裕很快发现,电器零售这个行业,不但日子好过,还存在着一次革命性的整合机遇,一次上帝赐予这个行业的百年一遇的财富机会。
彼时,电器零售由大商场电器柜台和企业专卖店两种业态构成的。前一种业态是利用商场一角,摆卖电器。后一种业态则以各地个体加盟商开设百十平方米电器小卖店的形式,摆卖自己品牌的电器。无论哪种形式,基本上都是简单加价:从电器厂家1000元进货的电器,摆卖1500元,扣掉房租水电工资税收,获得25%的利润。
但黄光裕不行。他人生地不熟,北京商委和各大商场不分给他电器指标,他必须自行研究渠道(包括走私渠道),这迫使他开始思考各种“不是问题的问题”:为什么电器店必须开在繁华闹市?为什么从厂家1000元进货的电器,非要卖1500元?为什么个体电器商店面积最多只有几百平方米?
思考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黄光裕在非闹市区开电器大卖场,把营业面积一步到位做到几千平方米,把各个厂家的几乎全系列电器全部摆放到位,顾客来一次等于逛遍全北京城的电器商店。1998年,黄光裕的这种电器大卖场打出的口号就是“买电器,到国美,花钱不后悔”,“如有差价,双倍返还”。
黄光裕赌的只有一样——北京人,你们可以平时不买电器,但是,只要你买电器,就一定来国美。这块蛋糕,叫北京市的家电市场刚性需求。
市场证明,黄光裕赌对了。由于国美电器大卖场规模大,销量大,厂家不得不放下身段,给予账期。国美趁势得以靠低价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更大的销量,进一步玩“1000元进货的电器卖1001元”的游戏,商店变成了银行。
北京国美模式的电器零售商店,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化。第一阶段,国美退出繁华闹市,躲到偏僻街道开大店,省房租,淘汰街边小电器店;第二阶段,国美反攻繁华闹市,大开“大、全、类金融运营”的独立店,淘汰商场电器专柜;第三阶段,国美进攻豪华大商场,整租一层,独立收款。
就这样,2004年以后国美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各个城市开店,开店,再开店,同行只有两个选择:复制国美模式,或者被国美淘汰。
最终,这个行业,只剩下两家巨头——南苏宁,北国美,他们的商业模式,几乎一模一样。这种“只赚流水,不赚利润”的泼水价卖电器的新商业模式,或许不是黄光裕发明的,但是在中国大规模成功推广,黄光裕是第一人。
这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笔,值得永载商业史册。过去30年,中国商业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对全行业加以革命性颠覆和整合。而国美此后十年的全部成就,都建立在这种新商业模式的成功基础之上。今天,整个中国的电器零售行业,甚至整个中国的零售行业,都在效法黄光裕的国美模式。
2000年,黄光裕在国内A股市场折腾买壳“宁城老窖”,赔了很多学费之后终于明白,A股不适合自己,于是转而来到香港,与詹陪忠结缘,买壳“京华自动化”上市。
2000年与詹陪忠合作,从詹哥手里买壳,是香港资本市场的第一大机遇。因为夸张点讲,2000年的“金牌壳王”詹哥,甚至愿意坐下来跟一只狗谈卖壳的机会。不是壳王普度众生,而是壳王2000年刚闯过人生大难,搬出赤柱监狱。家财全部被缴,一贫如洗。
壳王虽然没有钱了,但技术、人脉资源都在,黄光裕出现得也很及时,俩人又是同乡,所以,黄光裕以超低价格从詹哥手里买到了0493。要知道,香港资本市场的顽主,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黑白两道全 的狠角色,即使落魄了也要借个劳斯莱斯在大陆表叔面前充场面,他们肯收小费做小弟,真的是十年难遇。
黄光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几间鹏润大厦办公室,换了詹哥的壳。当然,他也履行了承诺,把国美电器洗剥干净,注入了壳里。
不过,黄光裕注入资产的方式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一堆最多价值10亿元的资产,却自己请会计师作价高达88亿港元跟自己成交。泡泡谁都会吹,问题是,吹这么大的泡泡,真的是只有赌徒才敢做的游戏,2004年之前的黄光裕名不见经传,又不是李泽楷,凭什么?
黄光裕凭什么?他是跟香港人赌一件事——他们不懂或者根本不屑于弄懂大陆电器零售业的新规则,他们只想捧出个明星来,再拉进老美猛宰一刀。
黄光裕就赌自己正是那个明星。美国佬后来派商业间谍来刺探黄光裕的底牌,还有一拨美国人来了我的办公室。我替黄光裕说了好话,因为我喜欢中国人赚美国人的钱。
黄光裕刀法奇快,这一次,他赌的蛋糕是中国商业电器零售龙头的国际资本估值。香港人后来的行动,及美国佬的选择再次证明——黄光裕又赌对了。
这种把自己押上台去,在香港资本市场搞国际性世纪豪赌,出天价叫牌,自己把自己炒成首富,黄光裕又是中国企业家中的第一个。
2007年~2008年
三赌A股监管打瞌睡,输
如果说,黄光裕在商业上或者具体说在资本运作上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也许有且只有一条:总想把输的场子捞回来,念念不忘A股上市。
1999年黄光裕买壳“宁城老窖”,输了一局,后来证明,他一直输得不甘心。他决定在A股找回面子,于是找段永基谈买壳“中关村”。但是段永基不是詹陪忠,段永基都玩不动的壳,一定是中国史上最烂的壳。黄光裕要么不信邪,要么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牌股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要挑战的不是难度,是寂寞。
很不幸,之后的事实证明,黄光裕的水平并不比段永基高。虽然A股借壳期间他依然装作举重若轻的样子,引得众多媒体吹捧黄总拯救“中关村”易如反掌。但实际上,黄光裕这一局下的是惊天臭棋,外表轻松的他,其实苦不堪言。2008年6月,《中国经营报》刊发笔者文章《黄光裕借壳中关村的四大疑手》,尝试剖析首富“A股秀”。
先从债务重组说起。港股有净壳,但A股很少。A股借壳最担心的就是负债问题,本来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一个上市公司,只要重组方一露面,马上跳出来无数债主。中关村光是欠建行和中行的不良负债总额就高达5.92亿元,担保高达30多亿元。按常理,这样的不良负债大户,银行为了支持重组,一般都会对债务进行打折。
但黄光裕面对的结局却是全额归还两家银行的贷款,原因似乎是股神把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节奏搞乱了。通常,重组方都会在形成债务重组协议的前提下再拿下壳公司控制权,但2006年3月,黄光裕在尚未达成重组协议时就高调入主中关村,本已绝望的银行喜出望外,跳起来猛宰首富一刀。
出错牌的代价是多花了至少2亿元现金,并耽搁了整整一年的重组时间,期间由于“首富概念”,中关村的股价从3元涨到了14元。
除了踏错节奏,另一个重大的失误在于黄光裕挑错了重组对象。A股与香港股市的最大区别是不能缩股,一般情况下,壳的总股本应该在2亿股左右,而中关村总股本超过6亿股,要取得绝对控制权,就要增发至少12亿股,这意味着大量优质资产的注入,以黄光裕重组中关村时的股市行情,他至少需要100亿元以上的优质资产。即使黄光裕是首富,遍寻他的帝国内部,要找出这个量级的优质净资产,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事实上,天量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背后掩饰的其实是失败——重组时机选择的战略性失败。在A股重组上市公司,停牌价格越低,同样的资产能够换来的股票就越多,或者说,换来同样数量的股票,需要评估的资产价值就越少。
黄光裕为此做了很多尝试。从2007年9月起,中关村不停地发布利空消息——从CDMA担保没有进展到高管辞职,但股民们对首富的能力坚信不疑,越放利空股价越涨。为免夜长梦多,黄光裕决定在2007年10月8日正式停牌,启动重组注入优质资产。
14元的重组价格使他苦不堪言,他想得到12亿股,太想了,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只为重复他在香港的辉煌。于是我们看到了奇观:他把那些即将被装入的只值20亿元的净资产,评估成了180亿元。
在一切讲政治的北京,没有人敢配合他的豪赌。今天我们知道的是,180亿元的注入资产被监管机构要求打大折,黄光裕为了弥补因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决定买自己的二级市场股票,通过拉抬自己的股价,炒炒自己的股票赚点流动资金弥补损失。
一来,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二来,黄光裕从买入股票开始,股价一路下跌,最低杀到2元,股神惨遭套牢。损失几十亿元现金,必须想办法补上窟窿。所以首富开始洗钱,别人把钱从内地往香港洗,黄光裕却把钱从香港往内地洗。
2007年之后,上帝在黄光裕面前背过身去。
2009年
四赌高官保护伞,大输
成了首富的黄光裕四处拉拢达官显贵,心态就像一个有了手枪的普通人,他把枪藏在身上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力量,与众不同。当他在街头与人发生一次小小的口角后,他要选择开枪以证明自己是超人。
黄光裕被公安问话后,一直在找人捞他,这几乎是在重复中国企业家入狱之前的规定动作。黄光裕这几年为了防备这一天,拉了不少关系。但他没有意识到,他找的人越多,他的命运就越凄惨。找郑旭东(公安部部长助理)捞自己,是黄光裕这一生犯的最大,最不可弥补的错误。
当北京的第一批经侦找黄光裕问话时,劫难没有严重到万劫不复,仍有转圜的余地。但是,黄光裕太习惯做大鳄了,当他的兄弟郑旭东砰然出现后,基层办案人员已经没有退路:一群意识到自己在按着大鳄鱼脑袋的人,最安全的选择,就是继续按下去。
如果黄光裕真的历史清白,事情可能会是另一个结局。但实际上,我们的首富背后是一连串的窟窿,有的甚至是无底洞。
这让我们想起一句西方谚语:“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最好不要向别人扔石头”。移植到中国商界,应该这样说:“被公安问话的中国企业家,最好不要把事情闹大”。
在街头开枪的人,很快就会明白,超人比普通人死得更快。监狱会给黄光裕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回味自己面对人生关口时,选择开枪造成的恶劣后果。
跟谁赌,都不应该跟法律赌,这次,他必输无疑。
本来就是“北漂”,成了首富的他,怎么就忘记了自己是“北漂”?
永远记住,自己曾经一无所有;永远记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永远记住,不要在被公安问话时摆谱找他们的部长。
这是2009年的黄光裕给后来的中国企业家留下的三句忠告,领悟这种精髓的企业家,必然言慷慨正气,行低调仁义。这样的企业家,更可能修炼为绅士,而不再像是“怀揣黑枪”的暴发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