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前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龙永图谈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009年1月
中国前首席贸易谈判代表龙永图谈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返回顶端
我知道,今天诸位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亚洲企业、中国企业如何走向海外、走向世界。
就这个议题而言,我并不认为中国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在过去 30 年里,中国企业尚未大规模地走向海外。我曾荣任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当然是中国开放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是,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问题上,我始终持一种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理由何在呢?第一,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到今年年底,我们的 GDP 可能就会赶超德国,我们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但从人均 GDP 来看,中国的全球排名仍然在第 106 位。
因此,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恰当的做法可能是将它们的精力集中在国内,努力拓展中国这一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既然许多外国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获取商机,为什么中国企业不应该离开本土,进入非洲——进入许多未知之地——去寻找商机呢?目前这样做尚未顺理成章。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而且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仅在于我们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牢记中国经济的所有这些基本特征。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世界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企业在能够大规模走向世界之前,还必须创造许多、许多条件。
我认为,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中国必须创造许多重要条件,我们确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许多观念。我们尤其需要学习如何在基于规则的法律体系下运营。因为长期以来——甚至现在——还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是基于规则的经济。自出任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以来,我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促使在中国建立一种稳定的、透明的和可预测的法律体系。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可以告诉诸位,为了建立这种法律框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如,世贸组织( WTO )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所谓的“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必须对所有的企业——中国企业、所有外国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一视同仁。但我可以告诉诸位,在中国,要真正实现向外国企业和中国的私营企业提供国民待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中国的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国民待遇问题,因为它们在获得土地、获得银行贷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而且它们在税收上的待遇也不公平。因此,为了保证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得到实施,我们确实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上述情况对于外国企业也同样存在。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案例,即可口可乐公司有意收购中国最著名的果汁品牌“汇源”。对此存在许多政治上的争论,但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在于,在中国,我们总是爱把这种商业案例政治化。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设法说服我们的人民。生意就是生意。将所有的生意都政治化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依据法律和规则来做生意。因此,我们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建立这种法律框架。而中国公司必须学会在这种法律框架内运营。如果我们不了解如何在这种法律框架中运营,当我们走出国门去到美国、欧洲或许多其他国家时,我们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对于那些打算到海外去发展的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使自己熟悉这种基于规则的体系。
另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是,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在公开透明的商业环境中运营。如诸位所知,透明度并非中国的传统习惯。诸位可能知道,中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如果你希望获利,如果你希望做生意,你就必须“浑水摸鱼”。这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缺乏透明度的传统。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运营,而不要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法律和人文环境中,靠“找关系”的方式去运营。
对于准备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重大的挑战是,培育一种愿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融为一体的企业文化。可能是因为这种挑战过于巨大,或者因为我们拥有太多的人口,中国要真正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融为一体并非易事。
我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出国,我去过的每个城市——纽约、伦敦,不管什么地方——都找得到唐人街。所有出国的中国人都喜欢聚居在一起,即使是中国留学生也同样如此。 70 年代初期,我与一群中国留学生(其中就包括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一起到伦敦去学习。我们在下课后很快聚到一起。中国留学生确实是如此。他们正是缺乏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与自己的同事打成一片的强烈意愿。因此,为了改变中国人的这种心态,培养一种与世界各国融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当然,为了使中国——以及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式。我认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也许并不是“绿地投资”( Greenfield investment ),这种方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过于复杂。也许更便利的途径是通过一种并购的方式。真正买下外国品牌、买下外国企业,并充分利用当地人才来管理这些企业。
我相信,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高水平中国管理人员,能够在一种与我们的商业和法律环境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成功地运营企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并购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绿地投资”可以是一种选择,但我并不认为它是最佳选择。
本文译自: “What's holding China ba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