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来源:http://news.csdn.net/a/20100628/218949.html
在美国,有这样一批手机用户:他们大多穿着黑、棕色西服,白色或灰色的衬衣,胸前挂着一个标示自己身份的卡牌。他们聊天、倾听,但无论什么样的谈话,总会时不时被一个动作打断:掏出黑莓手机,查看邮件然后回复。
对于早已习惯了五花八门手机产品的中国用户来说,很难理解黑莓这种手机在美国的流行程度。在美国奥兰多的无线企业大会(Wireless Enterprise Symposium,简称WES)现场,一位连续五届参加WES的美国人举着他的黑莓向记者打趣道,“你看,这是我的魔法棒。” 、“而这儿就是霍克沃兹!”
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多样,而手机也可以有“另一种颜色”。
黑莓的独特气质
早在4年前,人们“掏手机”的动作就已经被某英国媒体调侃成一种病症:黑莓成瘾症。该媒体对它的形容是:“他们会不断检查自己的黑莓手机,就算是在祖母的葬礼上也不例外。”
IDC最新的报告显示,黑莓在2010年第一季度以1060万台手机的销量,从全球排名第8位直接蹿升到前5名,超过了索尼爱立信和摩托罗拉。而来自WES的数据则表明,目前全球共有4100万名黑莓使用者,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增加了490万名,而黑莓也成为北美第一、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商。
黑莓的用户与销量正在无可争议地快速上升,这也给了黑莓公司联合CEO Mike Lazaridis更大的信心。“我为我们明年将要达到的目标而激动,”他在WES第一天的大会上向着台下数千名听众大声说,“相信我,黑莓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达到1亿用户!”
显然,听众们是相信的——Lazaridis话音刚落,人们就纷纷拿起自己的黑莓手机,将这句话发向了Facebook和Twitter。坐在《商业价值》记者旁边、来自韩国SK电讯的Tim,甚至还在之后又顺手处理了4封电子邮件。
无论是黑莓加速的成长数据,还是人们使用黑莓的行为,无疑都在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在许多国家,这个QWERTY键盘酷似莓状斑点的手机终端,早已超出了“企业级”的应用领域。
事实上,你也越来越难以将黑莓框在某一个定义下面。
9年前,美国“9·11”事件爆发,当议员们无法聚集在一起处理事务时,美国政府给每一位议员发了一台黑莓手机,以方便他们能移动办公,在混乱时“继续自己的业务”。这一事件第一次在公众心中强化了对黑莓的印象——安全、稳定、快捷。
在那个成长时期,黑莓最初的“超级应用”邮件推送,成为了它以企业级市场为重心,开疆拓土的根本点。这是一个与诺基亚、三星或苹果iPhone都完全不同的拓展路径。
市场定位的差异,表现在黑莓身上堪称极致。从一开始,你就很难认为这是一种“性感”的手机。从服务器到终端,黑莓强调的是快与稳定,还将这种沉稳的风格融入到终端设计与UI呈现之中。它也许在消费级市场无法带给普通用户购买的冲动和欲望,但却在工作中成为了家庭与办公室都必须存在的重要组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还未普及之时,黑莓几乎成为企业移动商务的唯一选择。
这也使得黑莓并未在之后“音乐手机”或“超薄手机”概念大行其道时,选择看似投用户所好的跟风。即便iPhone以工业设计开始席卷全球,黑莓也一再有所保留。
这种风格带给黑莓四类重要的财富:一大批完全适用黑莓使用习惯的用户;一个定位明晰、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与惠普、IBM、甲骨文等公司越来越深入的企业级合作、最顶级的企业资源;以及让后来者难以复制的企业无线应用市场。
信息互动方案解决商
以上这些,仍难解释黑莓在北美对用户所具有的强大黏性来自何处,以及它为何能持续快速成长。尤其是面临iPhone与谷歌的挑战,在诺基亚和微软市场份额不断失守的背景下,黑莓的优势似乎并未被撼动。
根据Gartner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调查,2009年,塞班和Windows Mobile的份额分别同比下降了5.5%和3.1%,iPhone OS和Android则分别上升了6.2%、3.4%。RIM系统的份额上升3.3%,达到约20%。
或许,答案在黑莓的合作伙伴那里可见一斑。
很少有一家手机厂商能有这样具备活力的合作伙伴系统。在WES 2010上,惠普、IBM、甲骨文、思科交相登场,展示着它们与黑莓的最新合作成果。
惠普介绍了它的网络移动打印方案,黑莓手机只需要简单的三个步骤,即可找到网络中布局在全球任何地方的惠普打印机,将所需文档打印出来。思科强调在统一通信技术中对黑莓的支持,装载了其为黑莓研发的软件系统,用户即便在飞机上,也能经由黑莓随时与人进行基于WiFi的通话。IBM更为夸张,不仅公司内部为员工配置了3.2万部黑莓手机,还在全球的150个客户里部署出去23万部黑莓手机,IBM为它们提供完全托管的黑莓服务。
当iPhone和Android在智能手机消费级市场攻城略地时,黑莓与它们似乎并未在一个相同的象限里竞争。黑莓所做的,是通过更多创新的企业级应用服务来不断稳固已有的市场,并以当前的用户厚度为基础,经由用户自身获取信息的习惯,来完成对更多领域的覆盖。当用户必须因为某些服务而选择黑莓时,他们自然会希望在这一个终端上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种趋势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支持。在整个美国的移动用户中,黑莓在MSN、Facebook和Twitter中分别占比11%、22%和23%。
而黑莓正在顺着这种趋势,从“企业级”开始逐渐转变。“黑莓近年的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定位从邮件到社交的‘信息互动升级’。”黑莓公司联合CEO Jim Ballsillie在接受《商业价值》杂志专访时说,“我们运用云计算,将黑莓融合进各种基础设施之中,并通过端到端的直接信息推送,将90%用户最需要的信息服务向它的终端聚集。”
在这种转变中,黑莓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问自己:“还有哪些信息是用户需要,而我们还不能推送给他的?”在这种询问之下,黑莓增添了WiFi,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传输方式;增添了GPS,以及基于GPS的导航服务——从服务器将地图信息直接推送至手机。在北美,黑莓的App World目前已有日均100万次的下载量。
Jim Ballsillie显然已经将眼光投注到了更遥远的地方。在信息激增的时代,服务器和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个信息中转的节点,而黑莓的路线则是以服务器作为这些节点的中心,帮助每个用户节点进行信息的快速流转。一开始它只是邮件服务器与邮件使用者的关系,但现在,服务器将不仅包括企业的各项应用,还有Facebook、Twitter,甚至Foursquare这些新兴的网站。而用户获取各种信息的比例虽然有所变化,但方式不变——选择、推送、输入。
黑莓在从企业到个人的拓展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念与节奏,这在WES 2010第二天的大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天,RIM OS 6正式发布,它支持多点触摸,在UI上进一步改良,并全面强化了社交能力。
音乐响起,在灯光色彩的迅速转变中,RIM OS 6的操作界面在稳重与活泼之间快速切换。当有观众激动得站起来时,你无法怀疑,一种完全有别于其他智能手机的、更加商务的LifeStyle正在被建立。
中国难题
来到奥兰多,才能真正感受到黑莓的强大,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到了北美,或许才能感受到这一点。
与进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业务的顺风顺水相比,同为亚洲国家,黑莓在中国这些年的拓展并不算快。在其他国家运用得非常顺利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企业级合作伙伴增持、从企业到个人用户的打法,在中国却似乎有些失灵。
“中国是个相当复杂的市场。”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如此表示。
与国外不同,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并未有过太激烈的竞争。运营商的格局及竞争的非急迫性,导致了它们对黑莓能带来的竞争力一直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话语权的强大,使得它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提供类似黑莓的解决方案,并赚取与之对应的利润,比如中国移动的邮箱服务。”在这种形势下,它们一方面需要黑莓来强化自己的能力以及在企业级市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却在实际中,对黑莓的拓展支持并不太多。
与这个问题相比,来自于用户习惯的挑战更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与电脑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人对“邮箱”这一业务有深入的黏性,短信服务反而成为了个人乃至企业终端用户通讯的主流应用。这意味着黑莓“Push Mail”这一最重要的杀手级应用,在中国难以获得深度拓展。
东西方的审美差异也是一个问题。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企业想要部署移动商务系统,可是当CIO拿着两款黑莓手机走进CEO的办公室后,得到的答复是,“太难看了,不要用这个”。传统的黑莓手机,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既不好看,更不时尚。再加上许多企业一个项目的上马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CEO或其他高管个人化的好恶,种种因素变成了黑莓拓展的一道道门槛。
但是,这一情况似乎正在改变。
随着3G到来,运营商抢夺3G蛋糕的战斗在不断加剧,对终端和移动应用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需求。黑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开始再次发力。2010年5月17日,黑莓迎来了它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为黑莓手机提出了定制化的3G套餐,而黑莓的BES、BIS移动业务也放在了推介的重点位置。
而黑莓在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之后,也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这个特别的市场。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在新的合作中,黑莓放弃了一直主打的QWERTY键盘手机,而是用一款全触摸屏的9530手机拉开了在中国重装上阵的帷幕。
在WES 2010上,黑莓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显然已经达到了战略级,甚至首次在大会中专门设置了名为“China Day”的日程。“我们黑莓有一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长远计划。”Jim Ballsillie 意味深长地说,“一方面,我们从大企业着手,主打政府和企业的高端路线;但我们也会重视长尾和消费级市场,拓展黑莓的终端销售和品牌形象。”
当黑莓在全球已经开始从企业到社交演进时,中国路线确实也无法遵循之前的打法。当机会来临时,黑莓直接选择了在企业与消费端同时发力的战略。“黑莓并不是一家死板的公司。”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或许在中国,首先为黑莓打开市场之门的是社交与个人化的应用,再由此反哺企业级市场。” (本文来源:商业价值 作者:夏勇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