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2011年坚守至今,只想做存粹的技术论坛。  由于网站在外面,点击附件后要很长世间才弹出下载,请耐心等待,勿重复点击不要用Edge和IE浏览器下载,否则提示不安全下载不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6|回复: 0

富士康迁徙调查:郭氏步局大陆全景图 - 电工杂谈 - 电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万

主题

129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577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原创达人社区明星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特殊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3-3-30 09: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秉承“格局、布局、步局”三局观的郭台铭,其行走中国大陆的“步局”被打乱了吗?

被动加薪之后,关于代工巨人富士康的各种传言继续发散。河南建厂,深圳基地搬迁——这些被撩拨起来的公众想象,也许只能被最终证明为一场集体的臆测。至少从富士康台湾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317.TW)披露的今年一季度大陆投资详情来看,不仅富士康针对包括深圳在内的大陆沿海主要城市的追加投资仍在继续,其从沿海向内地以及中西部各省市投资扩张、延伸的战略也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而河南只是其未来“布局”中可能发生的一个局部。

事实正在朝着公众想象的相反方向发展。

鸿海公开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鸿海自台湾汇出赴大陆地区投资金额已累计达3.0359亿美金,涉及11个工厂项目中既包括深圳、上海两大发达城市,也包括中山、烟台、淮安、重庆等内陆或沿海新兴城市,暂时未见具体投资河南的金额披露。其中鸿海转战大陆的第一站深圳,仍是投资的核心区域,在 11个项目中占了4个,包括富金精密工业(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富华杰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

富士康多名人士坦言,这些新追加的投资说明,富士康深圳没有萎缩的迹象,而这也没有影响到它扩张的步伐肆意地纵横中国大陆。

因为,3亿多美金只是鸿海汇往大陆转投资的一小部分。数据显示,2010年经由台湾“投资部投审委”核准的鸿海汇往大陆投资金额为 36.6683亿美元,除去已经汇出的3亿多美元,还有33亿美元——这是一笔有想象力的投资。

本报根据可供公开查询的资料统计,鸿海在大陆的子公司已经达到至少80家,几乎覆盖了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外的华南、西南、华东、华北、华中地区。此80家公司中,大部分为100%控股公司,另有部分是绝对控股或局部参股。

被“假设”的深圳搬迁

河南将取代深圳,成为富士康深圳30万代工大军的接力棒?

制造这个假设的是一则关于河南郑州、鹤壁等市正在力争富士康“落户”本地的消息。媒体据此臆测说受制于成本压力,富士康将停止在深圳的招工,使其当地代工群体由40万减到10万,并将30万产业工人整体搬迁至劳工输出大省河南。

不仅富士康官方对此予以了否认,此消息也普遍遭致深圳周边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们的怀疑。

一位长期在珠三角人才市场出没、负责劳工招聘的深圳鞋厂负责人任先生驳斥了富士康深圳“停止招工”的论调。他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的一次招聘中,他还与富士康招聘人员狭路相逢,在一次争夺一个70人规模的劳工“团队”失利后,“富士康就急了,因为最近找工作的人少,一下能招到这么多人的机会不多,大家招工压力都很大。”

7、8两个月被认为是招工“淡季中的淡季”,任先生说,今年春节以来,深圳大小制造企业的订单都在回流,而且由于金融危机淘汰掉了部分作坊小厂,使得坚持下来的企业“订单都做不完”,但是劳务市场的民工回流潮却没有如期而至。“春节后找工的规模比我们预期的少。”任先生说,到年中更是清淡得让各企业招工负责人抓狂,这其中也包括富士康。他悲观地预测,珠三角将迎来更为严重的劳工荒,尤其是明年春节之后。

审时度势之下,珠三角的人力资源经理们开始倾巢出动,到各省人才市场、职业介绍中心布点招聘。“我们常年在四川、河南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组织招聘。”富士康一位人士说,此次河南各市职介中心挂出富士康的招聘启示只是其招工路径之一。他介绍说,为了调动内地政府及各职介中心的积极性,各招聘企业通常都会给予当地相关部门以数额不等的奖励或补贴,以获得招聘的主动权。而招到人后,经过培训,这些员工除了将送往深圳大本营之外,也会送往富士康位于昆山、淮安等地的基地。

而关于河南将瞬间成长为聚集30万人的产业基地的设想,该富士康人士表示:“富士康在深圳、昆山两大基地之外,建设和扩张得最快的烟台和太原,也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分别达到了5万和3万人。”他认为,从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转身为规模制造基地,河南还需要很长时间。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正在遭遇人力成本疯涨、土地等资源紧缺困境的深圳,作为富士康扎根中国大陆的大本营,究竟在当前郭氏的制造帝国中,还能占据何种“格局”?

本报初步统计,鸿海1988年移师大陆,深圳是其首站。至今,多以“富”字或“鸿”打头的鸿海系子公司在深圳仍有14家之多,并大都处于经营良好状态。根据鸿海披露的数据显示,这些工厂相当部分仍在扩产之中,并且受今年订单回暖的推动,第一季度就开始有6家深圳子公司向台湾汇回部分投资收益。不仅如此,纵观中国大陆,以产业链配套、物流、厂房设施等多个要素能力来看,深圳仍是富士康目前的最优选择。

反之,对于深圳而言,这家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的巨无霸企业,每年在深圳的出口当中仍占据10%-15%的比重,它的去留对深圳亦举足轻重。富士康大陆地区商务长李金明曾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谈到,急于转型的深圳市政府与富士康也曾就富士康搬迁问题有过讨论,未来理想的格局是,深圳富士康基地将以“研发+部分生产”为主,人员规模减至15万。

但是李金明强调,这个双方达成的理想状态“需要时间”。一方面受客户牵制,而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迁至内地的整体配套环境、交通、人才素质、生产资源等各要素。“人力成本需要考虑,没错,但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人力在内陆更便宜,但其它的产业链没形成,其他成本远远高过人力成本。”李金明说。

郭氏“步局”大陆全景图

但是这并不影响郭氏代工帝国继续向其它省市地区的同步扩张。

实际上,自2008年8月29日台湾省通过《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前后,鉴于台湾已实际放宽台企在大陆的投资规模限制(主要是取消了投资限额),富士康在大陆的投资开始得以走出半遮半掩的状态。而近几年也是富士康在大陆的加速投资年。

  已经可以查询到的80家鸿海大陆子公司中,大致分布于四大片区:一是始于1988年的,以深圳为核心,辅以东莞、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圈的华南片区,该区域目前涵盖了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二是始于1992年的,以昆山为核心,辅以上海、淮安、常熟、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圈的华东片区,该区域以便携式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业;三是始于90年代末期,以烟台为核心,辅以晋城、廊坊、大连、天津、秦皇岛、营口等环勃海城市片区,该区域主要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讯等专业设备,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制造为主;四为始于新旧世纪交替至今,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据富士康介绍,该区域未来将主要针对内需市场的研发和生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至2008年10月以后的全球金融风暴,低迷的全球经济以及近年来事故频发的劳资关系,似乎仍难以撼动郭氏“步局” 在大陆的持续推进,其内地动力是什么?

这或许首先得归于无可取代的“中国制造”。事实上,在经历了2009年的业绩下滑后,今年以来,富士康订单回暖的迹象已经很明显,除了手机业务即富士康国际(2038.HK)受行业景气度及竞争加剧而预警上半年亏损外,其它大部分业务仍有增长。以今年一季度业绩来看,鸿海集团合并报表后,整体销售额上升了43.9%至新台币5443亿元,净利润则上升了34.8%至新台币179亿。需求的上升推高了富士康在大陆地区的扩张势头。

此外,另外一个重要推手,则是不能忽略的各省市的地方发展冲动,尤其是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近期对争夺出口冠军富士康的持续热情。

数字或许最能说明为何他们对富士康如此痴迷:2008年富士康大陆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总额的3.9%;其十几家公司在深圳产出亦占深圳出口总额的约15%;解决就业问题上,富士康中国大陆地区解决就业达到80万人,移民城市深圳则因富士康吸引了40万劳动大军;此外,就财税贡献而言,据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公布的“2007年度深圳市国税局纳税十强榜”显示,富士康旗下两家深圳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分别位居“2007年度深圳市国税局综合纳税总额十强”的第三和第十位。据称,该榜单入围门槛为9亿元。而根据富士康内部各种语焉不详的数据,有说法认为,富士康深圳2007年交纳的地税是7亿元,国税是40亿元。

更为直接的是,这个代工帝国对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推动亦是不容忽视的。富士康龙华工业园仅用了10数年时间,已将一个原本只有村落、农田的龙华小镇直接幻化为一片配套齐整,商贸密集的城市中心社区。即便是与穿插于城市楼宇之间的“城中村”,其依赖小店经营、出租屋得以生存的模式也是拜富士康所赐。

这些,对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内陆城镇而言,显然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

内需拉动力背后的成本公式

仅仅以成本作为单一指标,来解释富士康的内迁动力,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更应该留意的是“比较成本”公式下,新的有效需求如何正在中国大陆地区产生并增长。

以下数据比较有趣:

今年第一季度鸿海的总体净利润率微有下滑至3.3%(去年同期为3.5%),这对富士康规模扩张形成一定的压力,因为只有诉诸规模方能抵消毛利的下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代工模式的过时。事实上,同期,中国大陆电子品牌企业的净利润遭遇的挑战甚至更为危急——今年第一季度,联想 (0992.HK)的净利润率为2.25%,方正科技(600601.SH)净利润率为1.53%。

也就是说,仍在坚持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运作的中国品牌厂商,其成本压力甚至远大于被诟病为“微利”生存的代工企业。要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的这些品牌厂商必须像他们的海外竞争对手惠普、戴尔那样,尽快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将生产外包,因为其比较劣势一目了然——富士康、伟创力等代工企业一年手机主板的产量达到上亿支,国内单个手机厂商的年销售量也只是从几百万到上千万支,规模劣势带来的采购和成本劣势,立见高下。

台湾媒体称,中国大陆以海尔为首的品牌厂商正在“砸工厂”,并将“走向大量制造外包,企业大幅降低成本的转型之路”。台湾人预测,这对像富士康、广达、和硕等开始把眼光从海外客户转向大陆的台湾代工企业而言,预料会在大陆企业的转型中获益。

这或许能为富士康拓军武汉、重庆、山西等内陆省市找到进一步的注脚。事实上,金融危机暴发后,2009年,富士康内部开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面本土化运动,其掌门人郭台铭提出的口号是未来“黄金十年,赢在大陆”,其实质内容包括,培养陆干(大陆干部),开发大陆客户。而郭台铭在其公司内部讲话中已经明确,诸如华为、中兴、海尔等国内知名品牌厂商,已实质进入富士康的客户名单,他们也将是富士康的转型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鸿海公开资料显示,除了持续对大陆制造工厂汇出投资,鸿海近年亦以参股形式投资了部分软件开发、专业设备的生产和研发公司,例如阿里旗下的三家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新雅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等。虽投资额不大,但可窥见它正在试探掘金大陆的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告:服务器刚移机,
大家请不要下载东西。
会下载失败


Copyright ©2011-2024 NTpcb.com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NTpcb)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NTpcb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 闽ICP备2024076463号-1 ) 论坛技术支持QQ群171867948 ,论坛问题,充值问题请联系QQ1308068381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