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组件/半导体] 从台积电专利看CPO封装结构

[复制链接]
查看6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4-26 00:08 编辑

从台积电专利看CPO封装结构



CN119110597A 半导体封装结构及形成方法总结

一、技术背景与发明主旨

随着集成电路的高频化与高数据速率需求,传统封装系统(SiP)中光子IC芯片与电IC芯片的布局导致信号传输距离长、功耗高、散热效率低。本专利通过优化芯片布局与集成液冷散热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半导体封装方案,旨在缩短信号传输路径、降低功耗,并提升散热性能。

二、关键装置设置

1. 基底结构与芯片布局

•基底结构(图1,截面图100;图3A,截面图300a)
基底结构由封装衬底101(如PCB)和中介层103构成。中介层103包含导电互连结构(TSV 310、互连312/314、焊盘315),用于电连接各芯片。第一焊料凸块306将中介层接合至封装衬底,第二焊料凸块316连接芯片与中介层。
3hpmtf.jpeg 1sjl2z.jpeg

芯片布局

第一IC芯片(存储器IC芯片110):位于中介层中心,与电IC芯片108相邻(图3B,顶视图300b)。
zt3hoy.jpeg

电IC芯片108:包括电集成电路(EIC 104)和功能IC 105(如CPU/GPU),横向围绕存储器IC芯片(图3A)。

光子IC芯片106:位于中介层外围,直接与电IC芯片相邻(横向或垂直堆叠)(图1、图2)。
qf2pvd.jpeg

横向相邻:光子芯片与电芯片共面,底面共面(图1,权利要求3)。
垂直堆叠:光子芯片直接位于电芯片上方(图2,权利要求4)。

2. 光子IC芯片的光学接口

•光学I/O结构112:位于光子芯片外围,通过光纤结构114接收/发送光信号(图3A)。

•光电转换结构:包括波导和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权利要求5)。

•光纤结构114:沿基底表面水平延伸,通过外壳结构318固定(图3A,图14)。
k0jv7j.jpeg

3. 散热结构(图7A-7E,图8A-8E)

        •分层结构:

第一热界面层702:覆盖芯片顶面,直接接触热源。

热扩散层704:吸收并扩散热量(金属或复合材料)。

第二热界面层706:增强热传导。

散热器708:含翅片710,通过空气对流散热(图7A)。
km4sq7.jpeg


三、关键制造步骤

1. 芯片接合流程

•步骤1:中介层制备(图9,截面图900)
在载体衬底902上形成中介层103,包括TSV 310、互连结构312/314及焊盘315。
7ina6z.jpeg

•步骤2:电IC芯片接合(图10,截面图1000)
通过第二焊料凸块316将电IC芯片108接合至中介层,电芯片横向围绕后续的存储器芯片位置。
2jm0lz.jpeg

•步骤3:存储器IC芯片接合(图11,截面图1100)
存储器芯片110接合至中介层中心区域,与电芯片直接相邻。
jziagh.jpeg

•步骤4:光子IC芯片接合(图12,截面图1200)
光子芯片106接合至中介层外围,与电芯片横向或垂直堆叠(图2,图4A)。
g0if37.png
2. 封装与光纤结构集成

•步骤5:去除载体衬底并接合封装衬底(图13,截面图1300)
中介层103通过第一焊料凸块306接合至封装衬底101。

gdusqb.jpeg

•步骤6:光纤与外壳成型(图14,截面图1400)
外壳结构318围绕中介层形成,固定光纤结构114,并与光子芯片的光学I/O结构112对准。
6ndc0s.jpeg

3. 散热结构组装

•步骤7:热界面层与散热器安装(图15-16,截面图1500-1600)
依次沉积第一热界面层702、热扩散层704、第二热界面层706,最后安装散热器708或液冷结构801(图8A-8E)。
l0eb8o.jpeg

•步骤8:液冷集成(图8A-8E)
液冷通道804嵌入外壳,冷却剂循环系统与散热器结合,优化散热效率。
200kjl.jpeg
四、关键附图索引

    1.基底与芯片布局:图1(截面100)、图3A(截面300a)、图3B(顶视图300b)。

    2.垂直堆叠结构:图2(截面200)、图4A(截面400a)。

    3.散热结构:图7A(截面700a)、图8A(截面800a)。

    4.制造流程:图9-17(截面900-1700)、图18(流程图)。

五、技术优势

    1.信号传输优化:光子IC芯片与电IC芯片直接相邻(横向或垂直),缩短传输距离,降低功耗(图1-2)。

    2.散热效率提升:液冷与散热器协同,有效降低芯片温度(图7A-8E)。

    3.紧凑设计:2.5D/3D混合布局减少横向面积,适用于高密度封装需求(图3B-3C,图5A-6C)。

本专利《CN119110597A 半导体封装结构及其形成方法》通过创新的芯片布局与散热集成,解决了高频封装中的信号损耗与散热难题,为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设备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hdy

5

主题

28

回帖

43

积分

一级逆天

积分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