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紫光收购对于展讯锐迪科的影响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紫光进入芯片领域,是贯穿中国半导体发展绕不过的重大事件,对整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间回到2012年。早在十几年前,国家就开展了所谓“核高基”的项目计划,但是项目多被高校、研究所、国企瓜分,真正有科研效率的民营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很多国营机构拿到巨额的科研经费,盖了不少漂亮的科研大楼,很多经费用来发福利,需要项目验收的时候就拿一些论文和无法产品化的原型交差,于是就出现了汉芯的用MOTO芯片磨掉Logo交差的闹剧。
随着中国IT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核心技术成为了中国的一大痛点。紫光看到了这一点,决定走与联想“贸工技”截然相反的路径,即从核心技术入手,进军产业链上游,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极其有前瞻性的。紫光选择芯片作为突破口,确实是一个完美的策略。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28号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在电子核心基础产业方面,明确了: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
2013年12月,紫光集团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展讯通信,强势进军集成电路芯片产业。
2014年7月,紫光集团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锐迪科微电子,加强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整合与协同,全力打造中国芯片企业巨头。
2014年9月,英特尔公司决定向紫光集团集成电路产业板块投资人民币90亿元,双方将联合开发基于英特尔架构和通信技术的手机解决方案。
2014年10月14日,工信部办公厅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经于9月24日正式设立,规模达到1500亿元。
2015年2月,紫光集团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达成总额30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以产融结合的方式共同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航母。
2015年2月13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向紫光集团旗下的芯片业务投资100亿元。这是该基金成立以来进行的首个大规模投资。
此外:
2014年10月,紫光集团又通过出资10亿元认购TCL股份,成为TCL第四大股东。TCL旗下的华星光电是国内主要的液晶面板制造商,TCL本身已经跻身全球第4大手机出货商。
2015年4月,紫光集团又出资30亿元,认购沈阳机床的增发,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沈阳机床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机床龙头,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企业。
2015年5月,紫光股份出资23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新华三51%股份。包括本次收购新华三在内,紫光集团用两年时间、五次资本布局、投资超过360亿元,完成其消费电子、智能制造、信息战略的生态布局,年收入已超过500亿元,帝国雏形已成。
从2016年开始,紫光在投资并购道路上开始受挫。
在试图收购美光科技、西部数据等国际存储领域龙头企业时,遭遇当地政府阻力而未能成功。之后,紫光采取“曲线救国”策略。2016年10月末,在香港发起设立100亿港元的科技产业基金,用于投资全球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以10.26亿元获得矽品苏州30%的股权(矽品母公司是全球领先IC封装公司 );旗下西藏紫光国微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南茂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宏茂54.98%的股权 ;在并购西部数据未果后,与西部数据共同设立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紫光股份出资8058万美元等值人民币,持股51% )。这些举措旨在通过投资相关企业或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继续拓展在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
由于收购美光科技、西部数据失败,2016年,紫光集团和武汉新芯集团合并,成立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存储专注于存储芯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弥补了紫光在存储芯片领域的短板,开启了在存储芯片领域自主发展的新征程。
紫光在2009年的时候资产规模只有13亿元,随后的6年时间,总资产迅速膨胀至1000亿,到2019年接近3000亿。紫光的扩张速度令人咂舌,主要来自于大手笔的兼并收购,除半导体之外还广泛投资入股别的行业,包括彩票网、保险公司、小罐茶等等。
1425582a518fc5.png
由于不断拿银行和债券市场融到的钱去投产业,长期投资短期退不出来,无法偿还债务,旗下芯片公司的收入利润也没有特别大的起色,紫光在2021年7月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当时这个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回过头去看,紫光收购的展讯和锐迪科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两家芯片设计企业,都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退市被紫光强行收购后,如今却半生蹉跎,在行业地位大不如前,尚未能够挂牌科创板,让人不禁唏嘘。
从另一个角度,从展讯、锐迪科培养散落出去的人才却燎原点燃了中国国产半导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产芯片黄埔军校。也算是紫光收购之后的副产品。
1425588a59a7eb.png
那么紫光对于展讯锐迪科的收购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由于很多当事人都是业内熟人,不便发表评论,就咨询了Deepseek,AI的回答如下:
紫光的收购确实为两家公司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但后续发展中暴露的管理、战略及外部环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轨迹。以下是关键分析点:
一、收购的初衷与短期成效
1. 战略整合与行业地位提升  
紫光集团在2013-2014年以总计约27亿美元收购展讯和锐迪科,目标是通过整合两家企业的技术优势(展讯强于基带芯片,锐迪科强于射频芯片),打造中国芯片设计的龙头企业,与高通、联发科等国际巨头竞争。  
- 展讯在被收购时已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基带芯片供应商,锐迪科在射频芯片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 收购后,紫光展锐在低端手机芯片市场快速扩张,2016年展讯营收达125亿元,出货量6亿套,4G芯片市占率达11%。
2. 资本与政策支持  
紫光的收购被视为“海外高科技资产回归”,符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后续获得国家大基金、英特尔等投资,进一步推动技术研发。
二、整合过程中的挑战与问题
1. 管理混乱与内部消耗  
- 收购初期,紫光采取“合而不并”策略,展讯和锐迪科独立运营,导致资源分散。2018年正式合并后,内部流程冗杂、项目冲突、管理低效等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手工录入数据”“团队骗取加班费”等乱象。  
- 高管频繁变动(如CEO楚庆被突然解职)进一步加剧了战略不连贯性。
2. 技术滞后与市场竞争压力  
- 展讯长期聚焦低端功能机市场,未能及时转向智能手机芯片研发,导致技术代际差距拉大。例如,其2017年推出的中高端芯片SC9853因押注英特尔架构失败,未能打开市场。  
- 尽管紫光展锐在5G基带芯片领域有所突破,但2021年其5G手机芯片市占率仅0.07%,远落后于高通和联发科。
3. 人才流失与创业潮  
- 收购后,展讯和锐迪科的核心高管及技术团队大量离职创业,例如锐迪科创始人戴保家创立翱捷科技,展讯创始人武平、陈大同转向资本领域。这些人才的流失削弱了紫光展锐的研发实力。  
- 仅锐迪科离职团队就衍生出恒玄科技、燧原科技等十余家芯片企业,形成“中国芯片创业摇篮”。
三、外部环境与集团层面的影响
1. 紫光集团的债务危机  
紫光集团因过度扩张和债务问题于2020年爆发危机,导致展锐的上市计划搁浅,融资受阻。尽管2021年集团完成重整,但管理层频繁变动(如赵伟国卸任)进一步影响展锐的战略稳定性。
2. 股权代持争议与合规风险  
展锐8.37%的股权因早期违规代持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引发法律纠纷和融资障碍,直到2023年才通过司法途径逐步解决。
四、结论:收购的双刃剑效应
紫光的收购并非直接“搞垮”展锐和锐迪科,而是通过整合放大了原有问题,并叠加了新的挑战:  
- 积极面:收购提升了行业集中度,为中国芯片设计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紫光展锐目前仍是全球少数具备5G基带芯片能力的厂商之一。  
- 消极面:管理不善、技术路线偏差、人才流失及集团债务问题,导致其未能充分释放潜力,长期处于“追赶者”位置。
关键矛盾点在于:紫光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扩张的“捷径”策略,与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稳定管理的芯片行业特性之间存在根本冲突。若未来能优化管理、聚焦核心技术突破,紫光展锐仍有扭转局面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

主题

218

回帖

612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612

终身成就奖社区居民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