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金属互连技术中材料的选用主要需要考虑以下4点特性: 1.电阻率 用电阻率低的互连材料有助于降低芯片的损耗以及降低RC延时。 2.淀积工艺的台阶覆盖率以及表面平整度 这主要是因为互连过程存在孔淀积,以及不止一层金属。 3.抵御电迁移能力强弱 电迁移指的是电子与金属原子发生碰撞,进行动量传递,导致金属原子在电流方向上发生移动,产生金属原子堆积,从而有可能导致互连线开路或者短路。 4.应力大小 应力系数小的材料对氧化物隔离层的粘附性比较好。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金属互连线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接触孔contact 和通孔via 2.金属互连线材料 Mx 3.金属阻挡层 barrier layer
接触孔填充 接触孔指芯片器件和第一层金属之间的连接通道。目前一般采用W钨作为填充材料,采用CVD方式淀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填充高深宽比通孔能力,并且台阶覆盖率很好。 淀积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用WF6和SiH4在400℃的条件下淀积一层W核附在侧壁和底面;第二步是WF6和H2在400℃的条件下淀积大量W。通过CVD技术淀积,W的生长是各向同性等比例,有效避免了空洞现象。
金属互连和通孔 金属互连最开始是采用Al,但是随着工艺节点不断缩小,Al的电阻率还是太大。目前采用Cu互连技术。 Cu之前没有采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1.很难粘附在硅化物上,2.Cu的扩散效应太强,3.没有有效的刻蚀Cu的方法。 现在的双大马士革工艺,CMP工艺以及阻挡层材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通过刻蚀在金属间介质层形成通孔和槽,然后淀积阻挡层Ta和TaN,再通过离子化等离子体淀积Cu籽晶层,然后化学电镀ECP大量淀积Cu,最后CMP技术去除沟槽外的Cu,防止短路。 通孔via是指相邻金属层之间的连接通道,通过双大马士革工艺可以实现一次淀积和CMP就可以完成沟槽和通孔制作。具体这个工艺可以后面单独再写一节讲一下。
阻挡层金属 阻挡层金属主要是指在上下层材料之间形成隔离层,防止上下层材料相互扩散,并提高它们之间互相的粘附性。阻挡层金属的要求是低接触电阻,好的侧壁和台阶覆盖率,高阻挡性。 W的阻挡层是Ti和TiN,因为W不能很好的附在氧化硅表面,TiN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减小应力。Ti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但是WF6和Ti会反应产生火山效应,导致CT和Si发生剥离,而TiN可以有效的阻止两者接触。 Cu的阻挡层金属是Ta和TaN,其中Ta可以有效减小接触电阻,TaN作为缓冲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