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2011年坚守至今,只想做存粹的技术论坛。  由于网站在外面,点击附件后要很长世间才弹出下载,请耐心等待,勿重复点击不要用Edge和IE浏览器下载,否则提示不安全下载不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4|回复: 6

[最新新闻] 谷歌、苹果和华为,智能家居谁主沉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主题

174

回帖

48

积分

二级逆天

有意思的生活才会有意

积分
4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原创达人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15-12-23 19: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谷歌、苹果和华为,智能家居谁主沉浮?

来源:孙永杰的ICT评论  作者:孙永杰



随着华为入局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的布局更加清晰谷歌推出了 Android@Home 项目,希望家里的设备都能连起来苹果推出了HomeKit丧为则是推出了HiLink连接协议以及LiteOS物联网操作系统,谷歌、苹果、华为三大巨头在智能家居方面将会谁主沉浮?


众所周知,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所谓智能硬件的发展,智能家居被认为是下一个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手机产业中的大佬苹果、谷歌均已进入到该领域,而近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三甲之一的华为携诸多合作伙伴(包括海尔、美的、创维等60多家企业)也宣布了其智能家居战略,并推出了华为HiLink协议,旨在通过与垂直行业厂商共享HiLink连接协议、Huawei LiteOS物联网操作系统和华为智能家居芯片,来共同打造未来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至此,在移动市场排名三甲的企业均进入到智能家居产业。
那么问题来了,在未来的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谁主沉浮?

不知业内是否记得,在2011 年的谷歌I/O 大会上,谷歌在发布 Android 3.1 的同时推出了 Android@Home项目,希望能将所有人家里的设备都连接起来,让家里所有的电器,比如电灯、冰箱都能连接起来,然后实现家电真正的智能化,甚至可以使用 Android 系统作为控制枢纽,直接在手机上就能控制家里的一切,但之后Android@Home 便销声匿迹了。
而回顾谷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拓展,可以发现在收购Nest之前谷歌的尝试几乎全军覆没,直至2014年并购Nest才在智能家居领域奠定有所起色,这暴露出谷歌作为一家软件公司,虽然具备一定运营优势,但硬件领域是其短板,这从其之前推出的Powermeter、Google TV 、Nexus Q和Android@Home基本全部失败可见一斑。
为此在今年年中的谷歌I/O 大会上,谷歌重新调整了战略,发布了从Android系统“抽离”出来的Brillo操作系统和多设备兼容的通信协议Weave,不知业内看到此有何感想?结合近日华为智能家居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为HiLink协议、Huawei LiteOS物联网操作系统,可以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重要的是二者都将连接作为了各自智能家居战略的核心。

既然连接是核心,那么协议的效率和功能就显得尤为关键。据了解,Hi Link协议的智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智能设备快速上网,能够自动发现设备并一键连接。其入网速度小于10秒,与Weave相比缩短了三分之一,而且Hilink还能够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实现热点自动切换、信号无缝覆盖等功能,其切换过程小于0.5秒;其次是能够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及互动。而鉴于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影响力,我们认为从二者协议的连接效率和功能看,无疑华为的Hilink更具优势。
其次就是作为连接的核心硬件。就像之前所述,谷歌在智能家居核心硬件上的表现并不成功,甚至是败笔。尽管后来并购了Nest,但今年5月约44万台左右的召回依然暴露出其作为连接的核心硬件的软肋和并购来的Nest或者说烟雾探测设备难以担当智能家居的核心硬件(从连接的角度),其实在此事件之前,Nest烟雾探测器已被美国权威测评杂志Consumer Reports评为“不必要产品”,这也是为何谷歌之后开发路由器OnHub的主要原因。据称,OnHub是由谷歌和TP-LINK联合开发的,而谷歌已经在与华硕联合开发第二款路由器。
与之相比,华为路由器在市场中早已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伴随此次智能家居战略发布的核心设备的荣耀路由Pro,作为首批支持华为HiLink协议的产品,其支持无线+有线“双千兆”宽带网络接入,内置1GHz海思芯片,256MB DDR3内存,支持64个无线设备同时接入,并配有高性能巴伦天线和4个信号放大器,再次体现出华为在通信市场积淀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拥有自己的核心芯片,其同样在硬件性能、兼容性和连接性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联想到近期不断传出的谷歌要自己开发芯片的传闻,毫无疑问,谷歌也已经意识到芯片在移动通信设备构筑核心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中的意义,只是短期内实施和发挥作用并不现实。
提及智能家居核心硬件的竞争力,我们不得不提及苹果的HomeKit。其实际上也是一种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不过和谷歌与华为的智能家居的开放战略不同。对于HomeKit而言,不但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都必须使用苹果提供的工具且要遵守很严格的认证规则,并且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设备制造商还不得不使用经过苹果审核通过的芯片控制器。正是由于封闭的原因,苹果虽然在2014年就发布了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且在当时有数十家合作伙伴加入苹果HomeKit平台,但时至今日,围绕HomeKit的智能家居产品仍寥寥无几。
所以,未来智能家居产业中,还是以开放的谷歌和华为为主导,但就像前面分析的,在连接及与连接有关的通信协议、硬件上,谷歌并不具备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双方未来肯定是角逐重点的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谷歌中国本土化的能力显然也是个劣势。实际上谷歌水土不服在更早的PC时代和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显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搜索的退出及Android在中国市场定制化的蔓延和近日不被业内看好的Google Play的回归。

具体到智能家居,从华为披露的2016年华为智能家居战略的计划,即二季度,华为将发布HiLink SDK、 LiteOS源码Release和智能家居云产品正式发布;三季度,华为将与智能家电厂商和解决方案厂商实现互通,同时还将引入一些应用与服务厂商;四季度,华为将与智能照明、安防和能源管理类设备进行互通等相当快的进程看,肯定是得到了诸多国内合作伙伴的支持,甚至连曾经自己研发了独立智能家居平台U+的海尔也加入到华为HiLink的阵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智能家居大战中,开放及围绕连接所具备的软硬件核心竞争力将决定谁能最终胜出,而具体到中国市场,又有本土化的因素需考虑其中。而鉴于此前华为在智能手机产业中在中国率先崛起的事实,这一幕很可能会在智能家居产业中重演,进而在该产业中打破外来和尚会念经的魔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37

回帖

33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3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发表于 2015-12-23 20: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28
  • 签到天数: 98 天

    [LV.6]常住居民II

    49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三级逆天

    积分
    73162

    终身成就奖特殊贡献奖原创先锋奖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社区明星原创达人优秀斑竹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15-12-24 0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7

    主题

    1414

    回帖

    2275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2275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15-12-24 0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9 天

    [LV.6]常住居民II

    44

    主题

    5009

    回帖

    4143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4143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原创达人终身成就奖优秀斑竹奖特殊贡献奖原创先锋奖

    QQ
    发表于 2015-12-24 09: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主题

    161

    回帖

    127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127

    社区居民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15-12-24 1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主题

    215

    回帖

    84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84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终身成就奖

    QQ
    发表于 2015-12-24 16: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开启做任务可以
    额外奖励金币快速赚
    积分升级了


    Copyright ©2011-2024 NTpcb.com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NTpcb)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NTpcb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