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谈最先进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时候,2019年的SoC似乎绝大部分都可以统归为7nm。但是当我们去细看不同手机SoC甚至PC CPU的工艺制程时,大家的7nm似乎都有些差别。
在谈最先进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时候,2019年的SoC似乎绝大部分都可以统归为7nm。但是当我们去细看不同手机SoC甚至PC CPU的工艺制程时,大家的7nm似乎都有些差别。我们汇总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些SoC,所用工艺制程情况如下:
即便都是7nm,但似乎都有些差异,甚至还有像三星这样只“差”了1nm的8nm方案,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个中差别的。我们也期望通过粗浅地阐述不同7nm工艺在参数方面的差别,来大致看一看如今的工艺制程有着什么样的市场宣传范式。通过对不同7nm、8nm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有助于我们搞清楚这些数字实际意味着什么,以及“摩尔定律”背后的这些晶体管现如今究竟在以怎样的步伐迈进。
骁龙855有两种7nm?
台积电(TSMC)是从2018年4月开始大规模量产7nm制程的。在台积电的规划中,7nm是一个相对长期、完整的工艺节点——之前一代是16nm。而此间的10nm则属于短期过渡方案。最早的这批TSMC 7nm方案,即上表中的N7(或N7FF)。它广泛地应用在了高通骁龙855、华为Kirin 990、AMD Zen 2这些SoC产品上。台积电宣称相比16nm技术,7nm约有35-40%的速度提升,或降低了65%的功耗——这个值应用于真实SoC应该是很难真正实现的。N7仍然采用DUV(深紫外光)193nm 浸没式ArF光刻,这与三星的7nm LPP就有了极大的差别。N7工艺的晶体管gate pitch(栅极间距)缩小到了57nm,interconnect pitch(内连接间距,最小金属间距MMP,M1 pitch)40nm。将gate pitch和interconnect pitch与前代,以及Intel的工艺做对比,大致上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WikiChip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的数据来自WikiChip[1],这个数据实际上与各厂商官方给出的数据略有出入,似乎与另外一些研究机构如TechInsights实际给出的数据也不一样。比如就10nm这个节点,台积电最早给出的gate pitch为64nm,interconnect pitch为42nm;TechInsights在研究后认为这个数据不准确,他们更倾向于这两个值分别是66nm与44nm[2];WikiChip的数据则是66nm、42nm。本文给出的所有数据亦可能都不够准确。就单个晶体管本身来看,N7晶体管的沟槽接触部分(trench contact)采用钴,代替了之前的钨,这部分的电阻因此可以减少50%。fin 宽度(Wfin)、高度(Hfin)理论上也应当有变化(fin就是指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那个“鳍”,即下图中的橙色部分;浅绿色部分也就是gate)。缩减fin宽度实际上是让沟道变窄了,而增加fin高度仍可维持一个相对有效的整体截面,减少寄生效应的同时可以加强有效电流(Ieff)、有效电容(Ceff)之类的特性。
不过实际上台积电的N7工艺有两种cell方案,分别对应低功耗(HD)与高性能(HP)。上面所述的这些指的是N7 HD低功耗(高密度)方案。这两种不同的cell方案,fin pitch(fin间距,或有译作鳍片间距的)都是30nm,不过gate pitch前者为57nm,后者是64nm。论及standard cell(标准单元),这两种方案的cell高度分别是240nm(6T/track,track是指走线轨道,信号线通常必须走在track上,standard cell高度可以用多少个track来表示,6T或6 track的意思就是在cell高度范围内必须走6条线)和300nm(7.5T)。HP为10 fin,HD为8 fin。HP高性能cell可达成更高10-13%的有效驱动电流(Ieff),代价是略高一点的漏电流。
很显然,这两种方案的晶体管密度也是不同的。HD低功耗N7的晶体管密度为91.2 MTr/mm²(MTr是指百万个晶体管,这个单位的意思即百万晶体管每平方毫米);HP高性能N7工艺晶体管密度65 MTr/mm²。这两个数字具体是什么量级呢?这将在后文的对比中提到。如果你对这些值都没有概念,那么将其反映到更具体的IP或产品大致可了解其价值。高通在2019 VLSI Symposium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上表示,N7工艺让高通的骁龙855获得了30-35%的芯片面积红利(上代骁龙845实际上采用的是三星的10nm工艺),包括逻辑电路、SRAM区域与综合的芯片面积。高通对比骁龙855的典型速度路径下,台积电7nm与三星10nm工艺的速度与功耗曲线。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35%。
骁龙855总共是67亿晶体管;其CPU部分分成三组,一个A76大核心(Kryo 485 Gold)主频2.84GHz,三个主频2.42GHz的A76核心为一组,四个主频1.80GHz的A55核心(Kryo 485 Silver)。高通表示2.42GHz的这组核心,在相同功耗下,性能相比骁龙845提升了20%;小核心则提升了超过30%——当然这也并非全部工艺带来的红利,设计IP架构变化也相关。两者分别的贡献在高通看来是一半一半的。比较有趣的是,骁龙855在CPU制造方案上用到了台积电的上述两种N7方案:其中的一个高主频的大核心(prime core)采用的是HP高性能cell方案,而其他两组核心用的是HD低功耗cell方案。看起来是种相对奢侈的组合方法,在一颗SoC上应用了一种制程的两种方案。所以即便是同一种N7工艺,同代都仍有差别。
改良与进化:N7P与N7+
N7可以认为是台积电7nm的初代方案。去年台积电推出N7P(N7 Performance-enhanced version),或者叫第二代7nm。这是N7初代方案的改良版,仍然采用DUV,相同的设计准则,而且和N7是完全IP兼容的。N7P做了FEOL(前段工序)、MOL(中段工序)优化,在相同功耗条件下提升7%性能;相同速度下降低10%功耗[3]。iPhone 11系列的苹果A13 SoC即采用N7P方案,今年即将量产的骁龙865也用此工艺——似乎有许多人对于骁龙865未采用EUV表示不解。
而N7+与N7P又是不同的,它在某些关键层真正开始采用EUV极紫外光刻,其大规模量产是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的。N7+按照台积电所说有着1.2倍的密度提升(这里的密度应该就是指晶体管密度),相同功耗下提升10%性能,相同性能下降低15%功耗——所以在整体表现上会优于N7P。台积电当时就宣布N7+工艺制造良率和N7基本差不多。图片来源:华为
海思Kirin 990 5G版也因此不仅是改换了modem模块,而且在工艺及某些物理层上也是一次翻新。华为在发布Kirin 990系列时就宣称Kirin 990 5G是业内“首个使用EUV工艺打造的芯片”。所以Kirin 990 5G也的确一定程度推高了CPU和GPU的频率,NPU的“大核心”还多加了一个。无奈并没有分析机构给出Kirin 990 4G版本的die shot和芯片面积数据,所以也无法对比N7+在面积效率方面相比N7做出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N7+的EUV光刻层是4层:就去年年中的消息来看,台积电还有更进一步的N6工艺节点,会采用更多的EUV层(似为5层),虽然N6也并不是一个长期节点。而且N6在设计准则和IP方面,与N7兼容。也就是说芯片设计可以复用N7相同的设计生态,比如相同的工具,以直接降低开发成本。N7的设计可以在N6节点上再次流片,在EUV掩膜、保真度提升方面也有提升;PODE(poly over diffusion edge)与CNOD(continuous diffusion)standard cell能够达成18%的密度提升。
N6和N7+似乎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因为N7+并不能达成N6这样的兼容性,且N7+实际有着密度方面略为领先的优势。这可能也是今年骁龙865并未选择N7+的原因,N7P与未来的架构设计过渡可能将更加平缓。去年5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台积电表示大部分N7客户(而不是N7+客户)最终都将转往N6(6nm)工艺[4]。台积电预计是今年较早时间完成N6的风险生产,到今年年末以前达成良率和产量的提升——这个节点会与N5同期进行。
8nm:只差1nm的距离
和台积电针对7nm的态度不同,三星似乎很早就铁了心要给7nm直接上EUV,而不像台积电那样仍在早期的7nm方案中采用DUV和多重曝光。而在7nm EUV真正成熟以前,其过渡节点是一种名为8nm LPP的工艺,听起来也就少了1nm——虽然如今的这个数字不过就是个营销名词罢了。采用8nm LPP相对知名的芯片也就是三星自家的Exynos 9820了,即应用于Galaxy S10手机的那款主SoC。在我们先前的对比文章中就不难发现,Exynos 9820相较同代、相近IP方案的产品,在性能和效率方面是多有不及的[5]。这个锅当然不能完全由8nm LPP工艺来背,但8nm LPP也绝对是拖后腿的重要一环。
8nm LPP是三星最后一代完全的DUV工艺技术。三星认为7nm的正确选择一定是EUV,但在10nm和7nm之间又有个空缺位置,所以8nm就诞生了。从一些关键参数来看,8nm LPP更像是三星10nm的改良加强版。即便就其名称来看,它与7nm十分接近。
三星早前宣称,其10nm工艺的gate pitch是64nm,Wikichip从高通获悉实际的值应该是68nm[6]。M1, Mx pitch为48nm(这个值应该可以理解成interconnect pitch最小金属间距)。在8nm这个节点上,这两个值分别是64nm、44nm,相较10LPP节点的确有缩减,但缩减幅度比较有限,相比台积电N7的距离也不小。而且三星8nm LPP的fin pitch相较10nm LPP没有变化。不过最小金属间距来到44nm这个尺寸,DUV也需要quad patterning(四重曝光)——就这个意义来说,8nm LPP的成本也真的不低。因为ArF光源本身的波长有193nm,要克服衍射效应、光刻更小的图案,业界为此引入了不少方案包括光学邻近效应修正(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双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四重曝光(quad patterning)。在双重曝光的方案上,三星选择的技术叫LELE(Litho-Etch-Litho-Etch),而不是SADP(自对准双重图案曝光)。
这里我们简单谈一谈LELE的原理,借此亦可理解DUV多重曝光的基本思路,即便不同方案的步骤会有差异[7]。首先如上图所示,要有基底(substrate)、图案层(device layer)、硬掩膜(hardmask)。在LELE方案中,如果我们要达成interconnect pitch(最小金属间距)为64nm,那么就有了如下工序。光刻胶(photoresist)在mask覆盖下曝光,形成需要的图案。由于我们的目标是64nm的interconnect pitch,所以起始图案间距可以控制在128nm(左上图:Litho 1);随后就将图案,通过第一次蚀刻转到硬掩膜之上——残留的这层硬掩膜会作为后续步骤的掩膜存在(右上图:Etch 1);用另一组图案和光刻胶,重复该过程,仍采用相同的128nm图案间距进行光刻(左下图:Litho 2);最后再用硬掩膜和光刻胶作为蚀刻掩膜,二次蚀刻后就在下面的图案层形成了所需的图案(右下图:Etch 2),由于两次litho-etch(光刻-蚀刻)操作,就形成了64nm的interconnect pitch。
在10nm制程上,三星用到了三重曝光LELELE。三星在8nm节点上也并没有采用如今广为人知的SAQP(自对准四重图案曝光),而是LELELELE(四次LE)。三星也是行业内第一家采用LELELELE做多重曝光的,这种方案带来了更大的设计弹性,不过实际也伴随更大的复杂性和问题。在8nm这代工艺节点上,三星也提供两种standard cell方案,分别是HD高密度、uHD超高密度。其中HD cell和10nm LPP节点一致;uHD是全新的cell方案,去掉一个P fin,cell高度缩减至0.9倍。三星宣称这种方案比之前的10LPP cell缩减了15%的逻辑面积。上面这张图是NAND2门的10nm HD与8nm uHD工艺对比,还是能够看到尺寸缩减的。
相对更具体地对比一下,三星10nm HD实现的晶体管密度大约51.8 MTri/mm²,8nm uHD可达成的晶体管密度为61.2 MTr/mm²。这个值与台积电N7 HP高性能方案还比较接近,但和N7 HD高密度低功耗方案就有些距离了。所以Imagination在发布会上说骁龙855的Adreno 640若为100%面积,则Exynos 9820的Mali G76MP12需以184%的面积才能达到相同性能——GPU IP固然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前者采用台积电N7工艺,后者采用三星8nm LPP工艺,就不同的晶体管密度来看,工艺本身产生的影响也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就晶体管来看,三星宣称8nm LPP的gate长度(Lg)缩减5%,可以造成栅电容(gate capacitance)小幅提升。金属栅堆叠(metal gate stack)也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增加驱动电流。Lg的缩减对于pFET和nFET而言实则也是不对等的,三星为此采用了一些优化方案,包括对源极/漏极蚀刻(source/drain etch)的优化,锗化硅掺杂等。三星宣称pFET的Vt(阈值电压)控制会比10LPP略好。而晶体管的fin则略窄、略高了一点点(三星的第五代fin),改良后可实现对短沟道效应(short-channel effect)更好的控制。还有一些优化方案则着力于减少导通电阻,pFET和nFET的接触电阻有不同程度减少。
在上述各项提升后,三星宣称相同IDDQ(静止状态下VDD电源电流)下环形振荡器AC频率提升8-10%,以及有7-10%的功耗下降。8nm pFET contact与eSiGe(嵌入在硅衬底中、晶体管沟道区域末端处的外延锗化硅)优化,相比10LPP产生了大约5%的DC增益;nFET S/D(源极/漏极)与contact优化,也产生了5-8%的提升。从上述所有改进实则不难发现,8nm LPP还是花了不少资源和投入去做的,甚至是行业内的第一个LELELELE四重曝光方案用于BEOL——之前的10nm都还没有应用四重曝光。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nm的称谓大概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不知道,在同代手机SoC中表现偏弱的Exynos 9820,究竟是IP设计层面的问题,还是工艺层面的问题,亦或两者皆有?
传说中的EUV“真7nm”
有人将Kirin 990 5G的7nm称作“真7nm”,我们猜测这里的“真”指的应该是EUV的应用,因为Kirin 990 5G的N7+的确有多层真正开始采用EUV光刻。以这个标准来看,除了台积电的N7+,三星的7nm LPP也可以认为是“真7nm”了。VLSI 2018技术大会上,三星呈现了“第二代7nm制程技术”。但在后续10月份的Arm TechCon之上,三星对路线图做了更新,最初的第二代7nm制程,似乎已更名5nm LPE(三星以前就有这种传统)。而原本三星7nm节点,还区分初代7LPE和二代7LPP,现似已被统称为7LPP。在设备生产细节方面,7LPP与8LPP在很多方面是共享了技术的,所以8nm LPP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三星7nm工艺积累经验。
大会上呈现的三星7nm LPP的关键参数如下:
这组数据现在看来可能并不准确——尤其是在三星后续更新了路线图和节点规划之后。但如果就这组数字来看,是优于8nm LPP和台积电的N7、N7P的。。如果从standard cell来看,其高度缩减还是相当之大的,达到了243nm(6.75T),是8nm LPP的64%,10nm LPP的58%。一个NAND2 cell面积为0.0394μm²,是8nm与10nm的54%和46%。机SoC甚至PC CPU的工艺制程时,大家的7nm似乎都有些差别。
如图中标注的那样,上面这些参数仍然是7nm HD高密度方案,除此之外还有常规的HP高性能方案,cell为3+3-fin(3 P Fins, 3 N Fins),所以10fin的cell高度为270nm(7.5T)。此外,7nm LPP有两层应用了单次曝光EUV。因为EUV显著更短的波长,就不需要再像上述8nm那样以DUV做多次曝光了,自然也就降低了形成图案的复杂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7nm EUV也就是替代了某些层的多重曝光。比如在三星7nm LPP中,晶体管fin的制造仍然采用相对传统的ArF SAQP四重曝光方案。但无论如何,EUV的采用都大大减少了制造工序和掩膜的使用。配合形成图案的设计复杂度会下降。来源:"rogress in EUV lithography toward manufacturing", Proc. SPIE 10143, Extreme Ultraviolet (EUV) Lithography VIII, 1014306 (24 March 2017) 另外,EUV带来的价值还包括(1)图案保真度会明显更高。传统多重曝光技术的一大问题就是图案保真度并不好,比如像上面这个图案一样,最终获得的图案与预期存在出入。三星表示,EUV 2D保真度相比ArF多重曝光要优秀70%;(2)设计弹性更大,比如双向金属配线(bi-directional metal routing),路径、配线会变得更简单;(3)更紧致的关键尺寸分布(CD distribution);(4)在SRAM cache存储部分,单次曝光2D EUV,布局图案变小至多50%,所以三星目前在SRAM部分相较其他竞争对手的同代工艺有着最高的密度,bit-cell尺寸为0.0262μm²。针对密度增加,三星还为7nm LPP增加了一些特别的结构方案,比如说cell高度缩减——而且是只有EUV可以做到的;7nm LPP还重新引入了SDB(single-diffusion break,single dummy gate单虚拟栅)。如果我们对旧数据做个粗略的统计,则三星7nm LPP在晶体管密度方面,相比台积电N7工艺略有优势,但不及同样用上了EUV的N7+。WikiChip在去年10月最新的预计为三星7nm LPP HD高密度cell方案的晶体管密度在95.08 MTr/mm²,而HP高性能方案的晶体管密度则在77.01 MTr/mm²。来源:WikiChips(注:我们对本图进行了二次演绎) 上面这张图并没有算上台积电的N7+(和N6),若按台积电宣称N7+的密度增加20%来算,台积电N7+的晶体管密度应该显著高于三星的7LPP HD高密度cell方案,低于三星6LPP HD(密度提升18%)。另外,仅以密度判断工艺成熟与否也是不科学的,这些数据仅作为参考。目前比较知名采用三星7nm LPP工艺的芯片应该就是Exynos 9825了——即应用于Galaxy Note 10手机的那颗SoC。实际上,Exynos 9820与9825是非常利于对比三星8nm与7nm工艺差别的两款SoC,因为9825实际各个层面的提升都不大,基本只有CPU的一组核心略加了频率。不过市面上还没有Exynos 9825的详细数据,比如die size;从NoteBookCheck的测试数据来看,两者未能表现出大差别。Exynos 9825更像是三星的练手之作:三星似乎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多年前Exynos 5430,就各部分设计IP看来属于Exynos 5422(Galaxy S5)的小升级;不过5430实际是三星在20nm工艺上的第一次练手,这颗芯片也从未大面积铺货,而作为从中学习经验的产品:Exynos 9825看起来也是如此。无论今年苹果A14将采用何种工艺(传言称由台积电N5节点全包揽),以及7nm这个节点的寿命还有多久,跨入EUV的厮杀显然已经由Kirin 990 5G、Exynos 9825这些非大量出货的SoC吹响了号角,7nm也是台积电和三星练手EUV的第一步。有关另一个尖端制造工艺的参与者:Intel的10nm与7nm,我们还将在未来的文章中做进一步的介绍。更新:三星在后续发布的5nm、4nm路线图中,更新了其7nm LPP工艺节点的信息(早前三星定义的7nm第二代,如今似已明确为5nm LPE,原本的7nm LPE初代则已成为明确的三星7nm节点——且当前已不分LPE与LPP)。因此本文最初呈现三星7nm LPP的数据有误,现已在文中更正了三星7nm LPP节点的晶体管密度。请注意,初版数据与本文更新后的数据出入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