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贡献] pcb线路板碱性蚀刻后线条发白原因及解决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89 | 回复0 | 2025-3-14 08: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碱性蚀刻后表面发白是PCB制造中的常见问题,通常与蚀刻液成分、工艺参数或材料特性相关。以下是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案:



1. 蚀刻液问题

- 浓度异常

- 氨水浓度过高:游离氨过多会导致反应过激,产生过量氧化亚铜(Cu₂O)白色沉淀。
- 铜离子浓度过低:铜离子不足时,蚀刻液活性下降,反应残留物堆积。
解决:定期检测并调整蚀刻液比重(建议控制在1.18-1.25),补充铜盐(如氯化铜)或稀释氨水。
- 添加剂失效

- 缓蚀剂或稳定剂(如硫脲、苯并三氮唑)失效,导致蚀刻速率不均,局部过腐蚀。
解决:按比例补充添加剂,或更换老化蚀刻液。



2. 工艺参数不当

- 温度过高

- 蚀刻液温度>55℃时,反应剧烈,副产物(如氧化亚铜)易残留。
解决:控制温度在45-50℃,增加冷却系统或降低喷淋压力。
- 喷淋压力不足

- 压力不足导致蚀刻液冲刷不彻底,残留液干燥后形成白膜。
解决:检查喷嘴堵塞情况,压力建议维持2.5-3.0Bar。
- 蚀刻时间过长

- 过蚀刻导致铜层表面微粗糙,光线散射呈现发白。
解决:优化蚀刻速率(通过调整传送速度或药水活性),缩短停留时间。



3. 材料或前制程缺陷

- 抗蚀层(干膜/油墨)附着力差

- 抗蚀层脱落导致蚀刻液渗透,边缘或局部过腐蚀发白。
解决:检查曝光/显影参数,确保抗蚀层致密性;改用高附着力油墨。
- 铜箔氧化或污染

- 铜表面氧化层(如CuO)与蚀刻液反应生成白色氧化亚铜。
解决:加强前处理(酸洗或微蚀),确保铜面清洁。



4. 后处理不彻底

- 水洗不充分

- 残留蚀刻液(如氨水、氯化铵)在板面结晶,形成白色斑点。
解决:增加水洗流量或时间(建议纯水电导率<5μS/cm)。
- 烘干温度过高

- 高温加速残留盐类(如氯化铵)分解,生成白色氧化层。
解决:降低烘干温度至80℃以下,或增加冷风干燥步骤。



5. 设备维护不足

- 喷嘴堵塞或角度偏移
- 喷淋不均导致局部药水交换率低,副产物堆积。
解决:定期清理喷嘴,校准喷淋覆盖范围。



排查步骤建议

1. 目检发白区域:确认是均匀发白还是局部点状/线状,判断是否为设备或材料问题。
2. 检测蚀刻液参数:测试pH值(正常8.5-9.2)、比重、铜离子浓度。
3. 模拟试验:取报废板分段调整温度/时间,观察发白是否重现。
4. 切片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铜面微观结构,确认是否为过腐蚀或残留物。



总结

碱性蚀刻发白多因药水失衡或工艺失控导致副产物残留,需系统性排查液、机、料、法四要素。建议优先调整蚀刻液活性与喷淋参数,同步检查抗蚀层质量与水洗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

主题

3

回帖

87

积分

一级逆天

积分
87

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