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锂电池使用中,特别是高容量电芯而言,使用过程中的膨胀是不容忽视的现象。电池膨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逆膨胀,单次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导致的,另一种不可逆膨胀,主要涉及长期使用下,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电池内部产气、锂枝晶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两种膨胀机理做详细的分析。
一、锂离子电池的可逆膨胀 1)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 - 回顾下锂离子的充放电过程,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嵌,嵌入到正极材料中。
以常见的石墨负极为例,锂离子嵌入会使石墨层间距增大,导致负极材料体积膨胀。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出回到正极,负极材料体积收缩。锂离子嵌入的逻辑是少量锂离子先随机占据不同层,然后随着嵌入量增加,再占据一层,然后在石墨相间嵌入,最后再是全部嵌入,整个过程都是导致负极膨胀,大约10%的体积变化,而相对于负极,正极材料一般体积变化率较小,约5%,也就导致整个充放电过程是随负极的脱嵌锂程度影响大。
如下图所示,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其体积增加,膨胀力增加,其曲线与负极较为吻合,受负极影响程度大,而放电过程刚刚相反,所以可称之为可逆膨胀。但是随着长期的循环增加,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逐渐劣化,导致不可逆膨胀。
2)热膨胀 - 热膨胀也是材料的基本属性,无论是环境温度的升高,还是充放电过程的温升影响,都会导致电池发生膨胀。
二、锂电池的不可逆膨胀 1)SEI膜增厚的影响 - 在锂电池首次充电时,负极材料表面会与电解液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形成SEI膜。这个过程会消耗部分锂离子和电解液中的溶剂,导致电池不可逆容量损失,还会因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使电池内部气压增加,进而影响膨胀力。
- 如下图所示,在后续充放电循环中,SEI膜会不断生长和修复。当负极材料因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发生体积变化时,SEI膜可能会受到破坏,为维持完整性,会再次发生化学反应进行修复,进一步消耗锂离子和产生气体,使膨胀力持续变化。
2)电池内部产气 - 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在石墨颗粒固液相界面发生还原反应形成SEI膜时,会产生大量气体,如CO、C₂H₄等,此外在储存和长期充放电过程中也会产气。这些气体会聚集在电池内部,导致内部压力的增加。
在其他异常情况下,例如电池中的水分会导致HF生成,破坏SEI膜,HF还会与电池体系中的物质反应产生气体。正极材料的晶形结构变化、电极表面点电位不均一等,均会使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稳定性下降,分解产生气体。
3)锂枝晶的影响- 在电池大倍率充电时,如果发生锂离子嵌入不充分,会堆积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现象。根据充电条件的不同,沉积的锂的形态也不同,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苔藓,颗粒状(颗粒状)和枝状(针状沉积物),形貌受电流速率和温度影响。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电池寿命的衰减和安全性降低,沉积在负极表面的锂要比嵌在石墨当中的对电池厚度影响更大。
锂离子电池的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电解液分解产气、SEI膜、工艺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等。为了减少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优化材料选择、改进制造工艺、控制使用条件以及加强安全监测等措施来降低膨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