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高端框式核心交换机设计中,架构选择直接决定设备性能、扩展性和可靠性。本文针对Full-Mesh、Crossbar和CLOS三种架构进行一些浅显探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一、Full-Mesh全互联架构
实现方式:所有线卡通过背板全互联核心优势:单跳通信,端到端延迟<1μs,严格无阻塞(Non-blocking)关键局限:背板复杂度O(N²),16槽位需120条高速链路功耗密度挑战:40G以上速率散热难控制
二、Crossbar交换矩阵架构
业务线卡通过背板走线连接到Crossbar芯片上,Crossbar芯片集成在主控引擎上。Crossbar 架构是一种两级架构,形成一个开关矩阵,每一个CrossPoint都是一个开关,交换机通过控制开关来完成输入到特定输出的转发。如果交换具有N个输入和N个输出,那么该Crossbar Switch就是一个带有N*(N-1)≈N²个。 核心优势:支持VOQ虚拟输出队列,可实现99.999%的吞吐率关键局限:矩阵规模受限,单芯片一般≤64x64故障域集中:矩阵故障导致整机宕机 三、CLOS多级架构
实现方式:三级交换:入口→中间级→出口,每块业务线卡和所有交换网板相连,交换芯片集成在交换网板上,实现了交换网板和主控引擎硬件分离。CLOS架构是一种多级架构,每个入口级开关和每个中间级开关之间只有一个连接,并且,每个中间级开关正好连接到每个出口级开关,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多个小型Crossbar 开关来实现大量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的连接,CrossPoint数量级别低于Crossbar架构的N的2次方,降低了芯片实现难度。核心优势:线性扩展能力:支持100Tbps级容量,天然支持多平面冗余关键局限:需要分布式仲裁机制,控制平面复杂度高四、CLOS架构交换机结构设计
正交背板设计:线卡与交换网板与背板直接对接。带宽的升级受到背板带宽,散热性不足。
正交零背板设计:线卡与交换网板互相垂直,背板走线为零。 这种设计减少背板走线带来的高速信号衰减,提高了硬件的可靠性。这种设计还能能够解除背板对容量提升的限制,当需要升级到更大带宽我们只需要更换相应板卡,同时没有背板限制,整机直通风道散热可以匹配数据中心机房空气流的走向,形成了贯穿前后板卡的气流。
非正交背板设计:这种设计线卡与交换网板互相平行,板卡之间通过背板走线连接。如上述,存在背板走线就意味着会带来信号干扰,同时背板也会制约带宽,另外背板走线要求很高,从背板开孔做直通风道设计就无可能。
五、三种结构的关键指标对比[td]维度 | Full-Mesh | Crossbar | CLOS | 最大槽位数 | ≤8槽 | ≤16槽 | ≥32槽 | 单槽带宽 | 400G | 800G | 1.6T | 故障隔离 | 部分 | 差 | 优秀 | 功耗效率 | 0.5W/Gbps | 0.3W/Gbps | 0.2W/Gbps | 典型时延 | 500ns | 800ns | 1.2μs |
写在最后:目前随着5G/AI时代单机柜需50T+交换容量 硬性需求的提升,CLOS架构成为主流。因为他能提供N+N电源/风扇/交换平面冗余的可靠性和支持通过增加中间级实现平滑扩容的能力。这两项关键指标让大厂优先选择了CLOS的设计,比如华为的CE12800就采用了采用12级CL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