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纠结的“北上广之恋”:逃离与重返
在痛苦地“挣扎了”半年之后,王铮(化名)还是选择回到上海工作。
硕士毕业的王铮曾经在上海某咨询公司任高级咨询顾问。一年前,因为一个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江苏的一个客户挖到了自己的公司担任总裁助理,具体负责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考虑到二线生活成本低,也有职位发展提升,王铮怀着大展拳脚的希望来到了这家企业。很快,他开始变得沮丧起来,在具体工作中,他发现自己低估了风险。公司里的管理岗位,大多是老板的亲戚朋友,所谓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名。
虽然王铮留恋这家企业所在的二线城市相对规律的生活,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他还是决定回到上海,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外资企业担任某部门经理,虽然收入下降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王铮认为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大了,一个例证是,他现在经常有机会参加公司一些全球范围内的短期项目。
曾经选择离开一线城市,又不得已回来的不只王铮。大城市房价飙升、生活成本高、缺乏归属感、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太和顾问的一份调查显示,这是曾经在几年前让相当部分白领“逃离北上广”的重要原因。但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历经二三线城市竞争的种种不如意,一股“回流北上广”的小浪潮却已悄然兴起。
身似浮萍归何处?
探讨哪些人会留在一线城市,而哪些人却倾向于逃离一线城市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何卿杰认为,讨论的标准是每个人首先基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判断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评估未来的发展期望之后的一个综合决定。
从生活和工作环境来看,一线城市往往在工作机会的数量、长远的发展空间、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各类综合的生活资源以及娱乐资源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而二三线城市的优势集中在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较稳定的工作、较低的工作压力等方面。
但是据太和顾问全国数据咨询业务副总监、首席顾问蒲世林的观察,如果以人才金字塔的梯度来看,逃离北上广的人群中,两类群体可能不会回到一线城市,一类是顶端的人群,他们已经经过理性思考做好回到二三线城市创业等发展规划,一类是相对底层的人群,在一线城市不仅觉得生活成本高、没有归属感,而且即便奋斗也无法立足。
何卿杰还注意到,二三线城市的工作人群则更加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和专业特征。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具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涉及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和传感网等三个领域。这就表示不相关的专业化人才往往不是很容易地能够在每个二三线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所以,“逃离一线城市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些向往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能够接受相对稳定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特定的地域环境和产业环境能够很好适应的群体;而所谓逃回或者留在一线城市的人群,则集中在向往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个人的未来有比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快速改变自身的生活水平,同时自身的竞争力较强的群体。”何卿杰分析说。
如何留住纠结的员工
虽然适度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各种内外因素带来的人员在不同城市间迁移的现象并不少见。蒲世林告诉记者,太和顾问曾对部分一线城市企业做过调查,发现56.4%的企业都有反映,企业员工中存在回流二三线城市的现象,有4.9%的企业反映这种现象太过于频繁以致影响到公司业务。
人员流失比例上升,往往代表着公司在某些专业领域能力的不稳定,甚至下降。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认为,处于一线城市的企业要从市场、原材料、供应链与合作伙伴四个角度重新考虑布局问题,以及区域业务的人才库、人才成本、人才质量、人才风险四方面的平衡来考虑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往往需要针对性的考量,甚至两者出发角度都应该有所不同。”何卿杰认为,一线城市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挽留和吸引那些真正对自己未来非常有期望的员工,所需要竞争的对象应该是一线城市的其他企业;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则应该聚焦在拥有很强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进入职业发展中后期的员工,竞争的对象应该也是一线城市的部分企业以及二三线城市里的优秀企业。
在具体方式上,何卿杰表示,一线城市的优势地位帮助区域内的企业可以容易地获得一些经验不足但是很有梦想和朝气的年轻员工,如何从中挖掘优秀和有潜力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往往不需要在所有层面都吸引到非常顶尖的人才。而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有限的领域,在某些最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组织优秀的人才,往往带来有效的成果。
企业重要的是要给员工“里子”和“面子”,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说,除了给员工相对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也要尊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兴趣、特长等“里子”,从“面子”的角度,企业应有良好的雇主品牌和正向的价值观。
从企业的角度,庞锦峰认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要吸引和保留人才更重要的是应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个人的发展机会与企业的发展机会相匹配,同时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企业也应该从提升劳动生产率出发对员工的素质有所提升,包括企业大学的课堂学习和传统的传帮带方式。而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无论是在什么城市,在提出个人财务需求的时候,应该换位思考,能否给公司、企业、客户、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是否能根据业务需求提升自己的价值。</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