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28nm制程中,先沉积多晶硅(poly)作为栅极材料,随后在特定步骤中去除并替换为铝(或其他金属)的工艺,主要与高温工艺兼容性、材料特性优化及工艺顺序控制有关。以下是详细的技术原因和流程解释:
1. 高温工艺兼容性
在CMOS制造中,源漏区的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是关键步骤(通常超过1000°C)。多晶硅在高温下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而金属(如铝)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扩散、氧化或与衬底材料反应,导致器件失效。
- 临时多晶硅栅的作用:先用多晶硅形成栅极结构,完成所有高温步骤(如退火激活掺杂剂),再移除多晶硅并替换为金属栅,可避免金属在高温中劣化。
- 金属栅的局限性:铝的熔点较低(约660°C),无法承受高温退火,因此必须推迟金属栅的形成至高温步骤之后。
2. High-K金属栅(HKMG)技术的需求
28nm节点广泛采用High-K介质+金属栅(HKMG)技术,以替代传统的二氧化硅+多晶硅栅,解决漏电流和栅极电阻问题。
- High-K介质集成:High-K材料(如HfO₂)需与金属栅匹配以实现低功耗,但High-K/金属界面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器件性能。因此,需在低温阶段完成金属栅沉积。
- 后栅(Gate-Last)工艺:HKMG常采用后栅工艺(如Intel的“替换栅”流程),即先以多晶硅栅完成器件基本结构,再蚀刻移除多晶硅,最后填充金属栅和High-K介质。
3. 工艺顺序与图形化控制
- 多晶硅的刻蚀优势:多晶硅的刻蚀工艺成熟且易于控制,能形成精细的栅极图形。金属(如铝)的刻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纳米级线宽的控制。
- 避免金属污染:若直接使用金属栅,在后续的源漏注入和退火过程中,金属可能扩散到硅衬底,引入缺陷或污染。
4. 性能优化
- 电阻与电子迁移率:金属栅(如铝或更常见的TiN/TaN)的电阻远低于多晶硅,可降低栅极延迟,提升器件速度。
- 功函数调控:金属栅的功函数可通过材料选择(如N型用TiN,P型用TaN)精确匹配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优化功耗与性能。
总结
28nm制程中先长poly再替换为金属的核心原因在于:
1. 多晶硅耐受高温工艺,金属则无法;
2. 后栅工艺(HKMG)需分离高温步骤与金属沉积;
3. 优化器件性能(电阻、功函数匹配)。
这一流程平衡了材料特性、工艺复杂度与性能需求,是先进制程的关键技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