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数十亿晶体管需要通过比头发丝细千倍的金属线连接。随着制程进入纳米级,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连接晶体管与金属线的"接触孔",却成为影响芯片性能的关键战场。
纳米接触孔的电阻飙升当芯片制程进入20 nm节点时,接触孔直径缩小到20 nm时,金属接触电阻会突然暴增3倍。这是因为接触电阻与导体截面积成反比,当直径从100 nm缩小到20 nm,截面积减少了25倍! 传统钨栓塞的困境:金属钨的电阻率比铜高,在纳米级接触孔中更显劣势;接触孔深度若保持500 nm,其电阻相当于在纳米尺度上"拖着一根细长的金属丝";在28 nm芯片中,接触电阻已占总互连电阻的40%,严重影响芯片速度与功耗。
钨栓塞的绝地反击:从"柱子"到"沟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开发出两项关键技术:
抬升源漏与钨栓塞技术同步发展的,是抬升源漏(Raised Source/Drain)技术:通过外延生长在晶体管源漏区形成凸起的硅锗(SiGe)或硅碳(SiC)层;将接触孔深度从硅衬底内部转移到抬升层,避免损伤敏感的有源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