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制造] 一支突破极限的神秘导热膏BNT-9

[复制链接]
查看10 | 回复0 | 前天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5-17 22:16 编辑

最近,德国某实验室测试了一支神秘的导热膏,之所以说它神秘,据样品提供者透露,他任职于某国际顶级导热界面材料(TIM)研发部门,这种材料源自一项现已终止的lian bang计划,该计划隶属于某个三字母机构下属的能源优化项目。最初的任务很简单:开发一种导热界面材料TIM,用于极端热循环环境下的紧凑型航空电子系统。结果却得到一种异常化合物——根据所有内部指标,它本不该在常温下以稳定形式存在。但它确实存在。
2214368752269e.png
样品是fei常规渠道获取的,该项目去年秋天被毫无预警地终止。zheng府效率部——未经任何审查就突xi了我们的部门。一夜之间,我们被重组裁员,门禁卡失效,实验室权限撤销,大多数同事签署了离职协议和保密协议,但我没有。--样品提供者说。
221436c283cbae.png
提供者描述:导热膏基底是六方氮化硼,但它并非简单的硅酮机械混合填料。还分阶段掺杂铋和微量钇,利用高频可变电势等离子体室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中,材料被保存在氙气饱和的手套箱内,严格屏蔽所有紫外线。关键反应阶段精确控制在393K(±0.2K的偏差都会导致相态崩溃)。
凝固阶段开始出现异常现象:非晶区域在弱磁场下表现出动态极化偏移。进一步测试表明,氮-氧桥形成了一种亚稳态键合结构——可能是瞬态亚硝酰基团构成的准聚合物网络。其负载下的行为类似液晶,但响应的是热而非光。
最终配方包含一种内部代号为“Z9-Theta”的专有添加剂,由新墨西哥州一家实验室分包合成。至今提供者仍无权限获取其完整配方,但透露它涉及有机硼化合物和某种重组酶支架结构。在热应力下,Z9-Theta似乎能催化膏体的亚结构重组,促成自我修复效应。
样品提供者可能基于对研究的执着或者个人信念,希望研究成果能被应用,导致他冒xian做出这个行为。虽然不知道事情是否完全真实,实验室抱着探索的心态进行了测试。
2214373113d9da.png
涂抹这款导热膏完全不同于传统产品:它质地如混凝土般粘稠,黏度远超所有已知硅脂或有机聚合物。更诡异的是,它对不同材质表现出选择性润湿——完全排斥铝表面,对铜镀层散热器稍显宽容,而对GPU则产生近乎磁吸的效果。
22143797930b09.png
最棘手的是"边界断裂"现象:膏体在填缝最后时刻会拉出细丝,若不及时调整刮刀方向,边缘将形成不可预测的空腔。
221437739754d5.png
施工过程堪称神经考验:需以圆周微动作反复研磨,压力不均会立即导致局部离析(表现为细碎屑状物)。这种糊状物无法压缩到 50 微米以下,因为它太粘稠了。 22143799014125.png
有效热阻(Rth,eff):在50-400µm层厚范围内,BNT-9始终以断层优势领先
221438242322f6.png
界面热阻:约0.7 mm²K/W的数值,再创该实验室的纪录(但核心配方可能永成谜团)
221438073ab894.png
有效导热系数:所有测试层厚下均完胜竞品,非线性变化曲线暗示其独特微观结构
221438ae0e74e0.png
显微镜下的异质图像
100倍放大下可见不均匀却有序的微观结构:六方氮化硼片层间散布着各向异性排列的丝状非晶区,部分区域在偏振光下显现自发光学活性。撕裂行为更颠覆认知——施加压力时,膏体边缘会呈脆性碎裂,裂纹沿内部应力梯度而非外力方向扩展,这种现象可能与潜在相分离或微观异质性有关。
221439fd5181b2.png 221439728c6631.png
成分解谜:活性导热的革命
导热膏体中检测到的铷、锂、碲元素组合暗示着超越传统导热的设计理念:
铷(Rb):通过嵌入非晶相调控整体结构极化率,或实现声子定向引导
锂(Li):作为离子级迁移率增强剂,可能促成温度触发的微观结构重组
碲(Te):潜在热电效应可在膏体内将温度梯度转化为电场,进而调控材料行为
2214393684e131.png
总结
这种多组分协同作用,可能创造出首款能动态适应热机械环境的"活性"导热膏——堪称导热界面材料的范式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hdy

371

主题

323

回帖

852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