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组件/半导体] 盘点那些常用的光刻胶(二)

[复制链接]
查看10 | 回复0 | 前天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24937b3d6b410.png 负性光敏PI-7000系列
  • PI-7000系列,负性
  • 推荐i-,g-line
  • 可旋涂于硅,玻璃,氧化铝陶瓷,砷化镓衬底
  • 不适用于金属铜衬底
  • 耐击穿性能好,作为钝化层
  • 封装过程中RDL
PI胶的物理性能我们需要格外关注
下表给出了Fujifilm PI7000系列物理参数,为什么我们会关注这些参数呢?以PI胶为主?其实这跟设计以及光刻胶的应用场景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如果以PI作为器件的制程结构,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到他的力学性能,他的屈服强度怎么样?他的弹性刚度怎么样?以及他们的电学性能,比如在射频器件中以PI充当介质的时候,在传输过程中我们会考虑到介电损耗,那么我们需要关注它的介电常数?当我们以PI作为钝化层,保护层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考虑到该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比如说当我们去做钝化层的时候,我们会考虑CTE匹配的问题,以及该种材料Tg,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由于衬底与Film材料CTE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的应力问题,轻则造成film结构脱落,重则造成碎片。
224938d9161869.png
负性光敏PI-9000系列
  • PI-9000系列,负性
  • 推荐i-,g-line
  • 可旋涂于硅,玻璃,氧化铝陶瓷,砷化镓衬底
  • 与金属铜衬底粘附性好
  • 耐击穿性能好,作为钝化层
  • 封装过程中RDL
  • 低温的固化,可以提高其分辨率
2249387606fe67.png 224938171c316a.png 紫外光刻胶材料
紫外光刻胶
紫外正胶AR-P 3110,3120,3170薄胶(< lum),精细结构加工,掩膜板制作
AR-P 3210,3220,3250厚胶(5~100um),电镀、LIGA工艺、MEMS工艺
AR-P 3510(T),3540(T)工艺宽容度大,高分辨率
AR-P 3740,3840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亚微米结构加工
lift-off工艺光刻胶AR-P 5350单层 lift-off 正胶
AR-BR 5460,5480双层 lift-off 底层胶
紫外负胶AR-N 4340i-line, g-line 紫外负胶,高灵敏度
AR-N 4600厚胶i-line,broadband UV,紫外负胶,高灵敏度
AR-N 4400-05,-10,-25,-50厚胶(5/10/25/50um),对紫外、电子束、X 射线等多种
AR-N 4450-10光源敏感,可用于LIGA、MEMS、lift-off 等多种工艺
电子束光刻胶
电子束光刻胶
电子束正胶AR-P 631~679PMMA(50K,200K,600K,950K),高分辨率( 苯甲醚 A,乳酸乙脂 E, 氯苯 C)
AR-P 617PMMA/MA 共聚物,高灵敏度,高分辨率
AR-P 6500PMMA 厚胶(10 ~ 250um)
AR-P 6200超高分辨率,超高对比度,高灵敏度,耐干法刻蚀
电子束负胶AR-N 7520高分辨率,高对比度,耐干法刻蚀,混合曝光
AR-N 7500高分辨率,耐干法刻蚀,混合曝光
AR-N 7700高灵敏度,耐干法刻蚀,混合曝光
AR-N 7720低对比度,三维电子束曝光
SX AR-N 8200高分辨率、耐干法刻蚀
导电胶AR-PC 5090.02消除荷电效应、水溶性、适于 PMMA、HSQ等
AR-PC 5091.02消除荷电效应、水溶性、适于 AR-N 7520 等
特殊功能光刻胶
特殊功能光刻胶
AR-P 1200/AR-N 2200喷涂紫外正 /负胶
AR-U 4030,4040,4060图形反转胶
SXAR-P 5000/82.7聚酰亚胺紫外正胶
SX AR-PC 5000/80.2聚酰亚胺保护胶
SX AR-P 3500/8耐高温正胶
SX AR-N 4340/7耐高温负胶
SXAR-P5900/4耐碱刻蚀紫外正胶
AR-P 5910耐 HF 酸(< 5%) 紫外正胶
AR-PC 503,504耐酸碱保护胶
SX AR-PC 5000/41耐酸碱保护胶(HF)
SX AR-P 3500/6全息曝光紫外正胶
XAR-P 5800/7深紫外正胶
SX AR-N 4810/1无水工艺紫外负胶
SX AR-PC 5000/22.2表面平坦化保护胶
XAR-N 7700/30高灵敏度电子束负胶
AR 300-80 new增附剂

后    记
前两天有朋友后台问了一些问题,诸如lift off该采取什么工艺呀?为什么我调的光刻胶垂直度不够,膜厚均匀性不好?为什么我的光刻胶衬底黏总发生Peeling?小编时间比较紧张,最近,细节问题太多无法一一回复,但这些问题存在共性。(一)弄清楚应用情景,选择适合的光刻胶跟光刻工艺,不是所有的光刻胶能够更好地用来抵挡刻蚀,不是所有的光刻胶可以用来电镀。尽量选择适合的光刻胶,以便增加工艺窗口。
(二)基本的工艺要搞清楚,不要混淆概念。比如说lift-off工艺,首先要分清楚工艺的类型,要做单层film还是多层film,这两种工艺很多细节不一样。比如说,单层工艺简单些,光刻工艺做完后,沉积金属film,然后再通过NMP等将光刻胶lift off掉,但有细节!第一,光刻胶跟金属膜厚是否需要注意?,第二光刻后的undercut角度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工艺的核心问题,值得去推敲思考双层工艺比较复杂一些,诸如细节性的问题,光敏胶跟底层胶厚度如何设置?金属膜厚跟两层光刻胶的关系?两层光刻胶工艺交叉问题,如何避免由于工艺问题导致的lift off 残留光刻胶等?!(三)光刻胶发生peeling造成的原因很多,归结到底属于黏附问题
  • 衬底黏附性问题,不是所有的黏附问题都可以通过HMDS解决,有时候适得其反!
  • 工艺问题,主要考虑烘烤,以及HMDS工艺是否合适。
  • 前层衬底材料的特殊性,不同制程dep的 film亲水性问题,比如前层衬底DEP金属film,倘若一些易氧化的film,那么表面会吸附氧气,氧原子的悬挂键,会吸附羟基(我从本质上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电偶极性的问题)从而导致吸水问题,那么疏水的材料就导致黏附性差,但倘若DEP的材料本身就是疏水性,HMDS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
  • 粘合剂选择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粘合剂只有HMDS,比如说还有SURPASS,Omincoat等。
  • 光刻胶应力与衬底热匹配问题(主要参考PI)
  • Design问题,类似深宽比问题,Trench深度与线宽的比值很大。


(四)陡直度问题
光刻胶的陡直度问题,第一,从光刻胶的厚度角度,此厚度是否合适,该光刻胶能否在此厚度下应用?第二,从光刻工艺softbake入手,光刻胶软!第三,曝光 DOF是否选择,选择合适Focus参数,当然对于其他的光刻机,要考虑曝光间距是否合适,是否由于曝光时间或者曝光量导致的一些光学衍射的影响。第四,对化学放大胶而言,PEB是否合适?第五,hardbake工艺是否合适?总之,说了一遍跟没说一样,这是个工艺体系。但工艺就是这样,任何一个工艺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是不正确的,我们既要掌握全局,又要能抓主要矛盾,以上仅是一些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祝大家早日攻克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hdy

371

主题

323

回帖

852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