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SiC行业逐步进入8英寸时代后,业界并没有停下脚步,开始投入到12英寸衬底的开发中。
去年11月,天岳先进率先出手,发布了行业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一个月后,烁科晶体也宣布成功研制差距12英寸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并同期研制成功12英寸N型碳化硅单晶衬底;今年三月,天科合达、晶盛机电等也展出了其12英寸SiC衬底;最近,南砂晶圆公开展示了12英寸导电型SiC衬底,国内12英寸SiC又添一名新玩家。
为什么要12英寸? 正如硅晶圆从6英寸到8英寸,再到如今的12英寸,SiC衬底尺寸从8英寸升级至12英寸也是行业的重要趋势,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器件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
12英寸SiC衬底相比8英寸,能够进一步扩大单片晶圆上可用于芯片制造的面积,大幅提升合格芯片产量。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显著提升产量,降低单位成本,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为碳化硅材料的更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更大的晶圆尺寸,意味着单片晶圆所能够制造的芯片数量更多,晶圆边缘的浪费减少,单芯片成本降低。Wolfspeed的报告显示,以32mm为例,8英寸晶圆上的裸片数量相比6英寸增加近90%,同时边缘裸片数量占比从14%降低至7%,也就是说8英寸晶圆利用率相比6英寸提升了7个百分点。
从产能提升的角度,12英寸晶圆表面积是8英寸的1.75倍,理想情况下,不考虑良率时,12英寸晶圆能够产出的32mm2面积裸片数量,是8英寸的两倍以上。由于边缘弧度更大,在产出小面积裸片时,12英寸的晶圆利用率还会进一步提高。
尽管当前SiC器件大量产线能仍停留在6英寸,并且成本经过近几年的上游材料产能扩张,以及下游需求端增速开始逐步放缓,实际上SiC器件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
那么更大尺寸的衬底是不是没有意义了?也不是,升级12英寸对于SiC产业而言仍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一方面,由于产能的大幅提升,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同时产线的复杂度不会产生太大变化,对于企业运营来说,有效降本能增加利润空间,且先发者会有更大的优势;其次,12英寸衬底对工艺要求更高,能够推动设备的升级,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器件性能和良率。
设备和工艺上的难点 最近,随着上游的衬底厂商纷纷展出12英寸SiC衬底,给产业链带来了信号,中游的设备厂商也在加快相关12英寸SiC的产线设备研发,我们也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厂商推出了针对12英寸SiC制造的设备。
比如,大尺寸会带来新的工艺控制难题,12英寸衬底尺寸增大后,切割过程中热应力分布更复杂,厚度偏差可能导致后续器件性能不稳定;切割后表面粗糙度需达到纳米级,对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提出更高要求。此前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实现了碳化硅晶锭减薄、激光加工、衬底剥离等过程的自动化,解决了12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碳化硅衬底切片难题,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的降本增效。
此外,天晶智能、大族半导体等都推出了针对12英寸SiC的多线切割机产品。
在长晶方面,更大尺寸的SiC也面临很多难题,比如热场均匀性控制,在使用物理气相传输法PVT生长碳化硅时,12英寸晶圆需要更大的石墨坩埚和更高的温度。温度梯度不均会导致晶格缺陷(如微管、位错)增加,且热应力易引发晶体开裂。
又比如在晶体尺寸增大时,杂质扩散和界面不稳定易导致缺陷密度上升,如何做好缺陷密度控制也需要设备的参数调整。
针对晶体生长,目前国内晶驰机电、山西天成、山东力冠都已经宣布推出12英寸SiC长晶炉设备。
小结 作为降本的关键,目前产业链企业都开始积极投入12英寸SiC的开发中,但总体对于产业链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8英寸的产线才刚刚开始进入规模量产阶段,晶圆制造侧的8英寸产线目前市场上的保有量和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过去8英寸从首次亮相到真正量产用了7年多时间来看,相信碳化硅从8英寸切换到12英寸,中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