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组件/半导体] HUD 抬头显示---原理详解和近来趋势

[复制链接]
查看7 | 回复0 | 昨天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5-25 23:17 编辑

一、 何以HUD

HUDHead-Up Display)即抬头显示系统。HUD的原理是将信息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透明屏幕上,使驾驶者在不低头的情况下获取重要行车信息,如车速、导航指示等。它通过光学反射或全息投影技术,利用半透半反镜片或液晶显示屏,将光线以特定角度反射至驾驶员视线高度,从而实现信息的实时显示,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如果更通俗一点,就是投影仪加幕布,幕布是车窗玻璃。车窗玻璃是有反射能力的,可以作为幕布。

这项技术最初作为战斗机座舱显示,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炫酷。而是让飞行员不用低头看仪表,可以在观察敌情同时看到仪表信息,目的是缩短反应时间。

231340ce18358d.png
最早搭载HUD的车型是通用汽车旗下的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Indy 500 Pace Car,效果类似电子闹钟。刚开始不温不火,现在由于技术发展则越来越普及。

佐思汽研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新车HUD装配量达354.8万辆,同比增长63.0%,装配率攀升至15.5%,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其中,12月单月装配量突破46.9万辆,渗透率达到17.2%,市场渗透速度不断加快,有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的趋势。

二、 HUD原理
基本原理是通过光学反射或折射技术,将关键信息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的透明介质(如挡风玻璃或专用投影屏)上,实现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信息。

HUD的核心是通过光学元件(如反射镜、透镜组)将投影源的光线定向投射到透明介质上,形成虚像。具体过程如下:

  • 投影源(如微型LCDDLP或激光投影模块)生成图像。
  • 反射镜/透镜组:调整光线路径,控制虚像的焦距和位置,使其看似悬浮在车辆前方(通常为2-3米处)。
  • 显示介质:挡风玻璃或专用投影屏(部分车型需镀膜增强反射率)。
  • 类比实验:用手电筒照射窗户,可同时看到反射光和窗外景象,HUD类似但通过精密光学设计实现清晰虚像。


231340fdf61c64.png
LCD从前车窗下面发射,前挡风玻璃反射信息到人眼,图片来自网络
231344b571ba27.png
HUD原理和实物,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技术组件列表如下:

组件
功能
技术细节
投影单元
生成图像光源
常用DLP(数字光处理)或TFT-LCD,亮度需适应环境光(>10,000 cd/m²)。
光学系统
调整光路和虚像位置
反射镜曲率、透镜组设计决定虚像的视场角(FOV)和视距(VID)。
控制模块
处理车辆数据(车速、导航等)并驱动投影
通过CAN总线获取车辆信息,实时更新显示内容。
主要分类与演进如下:

  • C-HUDCombiner HUD):独立投影屏,成本低但显示区域小。
  • W-HUDWindshield HUD):直接投射挡风玻璃,需特殊镀膜,虚像更远。
  • AR-HUD:增强现实技术,虚像与实景融合(如导航箭头贴合路面),需高精度校准和更大FOV>10°)。


2313514bb8a1e1.png

总体来说,HUD通过光学投影实现信息悬浮,其技术核心在于光路设计与虚像校准。随着AR技术的引入,HUD正从单一信息显示升级为虚实融合的交互界面。

以下,本文对 C-HUDW-HUD AR-HUD 三种 HUD 技术路线的详细拆解解释,从 功能实现方式、产品形态、核心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等维度展开:

一、C-HUD(组合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需额外安装一块树脂板(或透明塑料板)作为投影载体,通常位于仪表盘上方。

成像原理:通过仪表盘内的光源(如 LED)将信息投射到树脂板上,再反射至驾驶员眼中。

显示内容:仅支持简单的 2D 数字信息,如车速、转速、油耗、档位等基础行车数据,无法显示图形或复杂界面。

2. 产品形态

独立配件:树脂板与车辆原有系统分离,部分车型需后期加装,部分为原厂配置。

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对车内空间占用少。

3. 核心特点

成本低:技术门槛低,硬件结构简单,量产成本低廉(通常数百元至千元级)。

易安装:无需改造原车玻璃,适配性强,可作为后装市场产品推广。

显示效果有限:图像尺寸小(通常仅几英寸,受限于屏幕),亮度和对比度较低,强光下易受干扰。

2313593546fd20.png
C-HUD只有一块很小的树脂显示板,图片来自网络

4.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成本低、安装便捷
显示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复杂需求
不占用原车玻璃空间
成像清晰度低,易产生重影或反光
适配性强
视觉体验差,需驾驶员低头观看
5. 应用场景

经济型车型:作为基础配置提升驾驶便利性(如大众、丰田部分入门车型)。

后装市场:车主自行加装的低成本 HUD 设备,用于替代传统仪表盘查看数据。
23141430f7fa64.png
后装C-HUD,图片来自网络

二、W-HUD(挡风玻璃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直接利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作为成像载体,无需额外树脂板。

成像原理:通过车内的投影仪(通常位于方向盘前方)将光线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利用玻璃的反射特性成像。

显示内容:支持更大尺寸的 2D 图形和文字,如导航箭头、限速标识、车辆状态图标等,部分高端车型可显示简易动画。

2. 产品形态

集成化设计:与车辆内饰深度整合,投影仪隐藏于中控台内,外观更简洁。

成像尺寸:通常为 10-15 英寸虚拟图像,显示区域比 C-HUD 更大。

3. 核心特点

视觉体验提升:图像直接叠加在现实视野中,驾驶员无需大幅移动视线,符合视线不离路面的安全原则。

抗干扰能力增强:通过镀膜技术(如半透半反涂层)减少玻璃反光,提升强光下的清晰度。

成本适中:硬件复杂度高于 C-HUD,但低于 AR-HUD,量产成本通常为千元级(1000-3000 元)。

231423d06d29af.png
W-HUD效果示意图

4.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成像尺寸大,信息丰富
需对挡风玻璃进行特殊处理(镀膜)
视线移动少,安全性高
图像仍为平面 2D 显示,缺乏空间感
集成度高,美观度好
远距离成像时可能出现边缘失真
5. 应用场景

中高端燃油车:如宝马、奥迪、奔驰等品牌的主流车型,作为标配或选配功能。

智能电动车:部分车型(如特斯拉早期车型)通过 W-HUD 替代传统仪表盘,简化交互界面。

三、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基于挡风玻璃,结合光学系统(如自由曲面棱镜、光波导)计算机视觉算法。

成像原理: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外部环境,将虚拟信息(如导航箭头、车道线、障碍物标记)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空间深度的 3D 图像,并精准投射到真实世界的对应位置(如前方 5-20 米路面)。

显示内容:支持 AR 增强信息,如:导航指引:箭头直接 贴地显示,指示转弯方向;

驾驶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线、自动跟车距离提示;

环境感知:标记前方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等。

2. 产品形态

高端硬件配置:包含高精度投影仪、环境感知摄像头、复杂光学元件(如曲面镜、衍射光波导),体积较大,需集成于前舱。

成像尺寸:虚拟图像尺寸可达 30 英寸以上,甚至覆盖整个前挡风玻璃视野。

3. 核心特点

深度融合现实:通过 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和 动态校准技术,确保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的位置、距离完全匹配,避免视觉眩晕。

服务自动驾驶:为 L2+ 级自动驾驶提供关键信息辅助,如显示自动驾驶系统的实时决策(如 正在变道”“前方有障碍物),增强驾驶员对系统的信任度。

技术门槛高:涉及光学设计、算法优化、车规级可靠性等难题,量产成本高昂(通常 5000 元以上,高端产品超万元)。

2314277c3079cd.png 231429a63478cb.png
上下对比,AR-HUD需更大光学空间,部分车企采用折叠光路设计,下面就是折叠光路,图片来自网络

4.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沉浸式 AR 体验,信息直观
硬件成本极高,研发周期长
精准辅助驾驶决策
对挡风玻璃曲率、光学镀膜要求苛刻
支持复杂场景交互
系统功耗大,需匹配高算力芯片
5. 应用场景

高端智能电动车:如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的旗舰车型(如蔚来 ET7 AR-HUD)。

L3/L4 级自动驾驶车辆:作为人机共驾时代的核心交互界面,辅助驾驶员监控系统状态或接收接管提示。

四、技术路线对比总结

维度
C-HUD
W-HUD
AR-HUD
核心功能
基础行车数据显示
扩大化 2D 信息显示
3D AR 场景融合
成像介质
树脂板
挡风玻璃(普通)
特殊光学处理玻璃
成本
低(数百 - 千元级)
中(千元级)
高(5000 +
技术门槛
典型场景
经济型车后装市场
中高端车型标配
智能电动车 / 自动驾驶
未来趋势
逐步淘汰
主流过渡方案
终极形态(适配高阶自动驾驶)
C-HUD AR-HUD,技术演进的核心逻辑是 信息维度升级驾驶辅助深度增强AR-HUD 凭借与自动驾驶的天然契合性,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交互入口,但目前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随着光学技术和车规级芯片的进步,AR-HUD 有望在未来 5-10 年内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虽然本文用投影仪类比HUD,但HUD的投影方式比投影仪复杂多了。

HUD的投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主流方案,每种技术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1. TFT-LCD投影技术

原理:基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通过背光源和液晶层调制光线生成图像。

特点: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广泛用于中低端车型。

亮度和对比度相对较低,高温环境下可能表现受限。

应用:常见于W-HUD(风挡式HUD)和早期C-HUD(组合式HUD)。

2. DLP(数字光处理)技术

原理:使用德州仪器的DMD(数字微镜芯片),通过微镜阵列反射光源形成图像。

特点:高亮度、高对比度,适应复杂光照环境。

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多用于高端车型或AR-HUD

应用: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部分车型。

3. LCOS(硅基液晶)技术

原理:利用液晶层调制反射光,结合激光或LED光源。

特点:分辨率高,色彩表现优异,适合AR-HUD的复杂图像需求。

技术门槛高,量产难度较大,目前处于推广阶段。

应用:部分概念车和未来AR-HUD解决方案。

4. LBS(激光束扫描)技术

原理: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通过激光束高速扫描形成图像。

特点:体积小、功耗低,可实现超远投影距离(如AR-HUD10米虚像)。

需解决激光散斑和成本问题,尚未大规模量产。

应用:实验性AR-HUD和全息投影技术。

技术对比表如下:

技术类型
优点
缺点
典型应用场景
TFT
成本低、成熟
亮度低、高温性能差
中低端W-HUD
DLP
高亮度、高对比度
体积大、成本高
高端车型/AR-HUD
LCOS
高分辨率、色彩佳
量产难度大
未来AR-HUD
LBS
超远投影、体积小
激光散斑问题
实验性全息HUD
还有一类芯片叫做投影芯片,投影芯片是投影设备(如投影仪、汽车HUD等)的核心组件,其核心作用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图像生成与分辨率控制

核心功能: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为光学图像,直接决定投影画面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例如:DMD芯片(DLP技术):通过数百万个微镜的翻转反射光线,实现1080P/4K分辨率 。

23143213e957cd.png
图 DMD芯片及其微镜,图片来自网络

LCoS芯片:利用液晶层调制光线反射,支持更高像素密度(如8K

2314366e06906a.png 2314399bb350ae.png
LCoS芯片,图片来自网络

2. 亮度与色彩表现

亮度控制:芯片的反射效率(如DMD微镜角度)或透光率(如LCD面板)影响投影亮度,尤其在强光环境下(如汽车HUD需高亮抗干扰)。

色彩还原:需配合色轮(DLP)或分色系统(3LCD)实现RGB色彩合成,色域覆盖率和对比度是关键指标。

3. 动态响应与流畅度

微秒级响应:例如DMD微镜切换速度达微秒级,确保动态画面无拖影(如高速运动视频或AR-HUD导航)。

帧率适配:高端芯片支持120Hz以上刷新率,提升交互体验(如游戏投影)。

4. 系统集成与能效优化

集成处理能力:现代投影芯片(如TIDLP系列)常集成图像处理单元(ISP),直接完成解码、降噪、梯形校正等功能,降低主控负载。

能效比:芯片功耗直接影响设备续航(如便携投影仪)或车载HUD的散热设计。

不同技术的芯片作用对比如下表

技术
核心芯片
主要优势
典型应用场景
DLP
DMDTI
高亮度、高响应速度
高端投影仪/AR-HUD
LCoS
硅基液晶芯片
超高分辨率、色彩细腻
4K投影/车载AR-HUD
LCD
TFT面板
低成本、技术成熟
入门级投影仪/W-HUD
MEMS
微镜阵列
超小体积、动态投影
全息HUD/激光投影
三、 HUD与辅助驾驶
虽然HUD 本身并不属于自动驾驶技术范畴。但与自动驾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自动驾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提升驾驶安全性:由于在自动驾驶的较低级别阶段(如 L0 - L2),驾驶员仍需时刻关注路况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HUD 可将车辆速度、导航信息、车道偏离预警等重要信息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使驾驶员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或中控屏幕,减少视线转移,从而降低因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事故的风险,在极端天气和夜间行车时,也能有效投射车辆距离与成像,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性。

增强用户体验:AR - HUD 通过提供丰富的导航信息、场景重构信息及智能驾驶控制器感知内容,能够清晰展示刹车、加速、并线状态及实时环境感知下的风险预警,让用户更清楚地了解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增强在复杂路况下的驾驶信心,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显示自动驾驶状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HUD 可以通过引导线、箭头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状态,如车辆是否正在进行刹车、加速、并线等操作,以及当前的导航路径和交通信息等,帮助驾驶员更好地理解车辆的行为,提高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

延长接管时长:随着自驾高精定位技术的应用,AR - HUD 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车道偏离预警和导航贴地效果等,这延长了用户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的预判时长,增加了安全防御时间,即延长了用户接管车辆的时长。

作为信息交互界面: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尤其是在 L4L5 级别,虽然驾驶员的操作需求减少,但 HUD 仍可作为乘客与车辆之间的重要交互界面,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周围环境的监测结果、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增加乘客信息知晓度。

四、 典型相关产品

最近,京东方(BOE)发布了30nits超高亮单色P0.058 玻璃基Micro LED HUD技术方案。推出两款基于COG(玻璃基)Micro LED技术的高亮HUD抬头显示方案,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其中一款是6.2英寸P0.2高亮RGB Micro LED HUD,京东方特有背板工艺+自研高效Micro LED芯片技术,模组亮度可达3nits,同时经过特殊设计可实现高PPI下无缝拼接,完美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另一款则为全球首款超高亮单色像素点间距(Pitch)仅58微米的玻璃基Micro LED HUD,显示像素密度达到431PPI,峰值亮度高达30nits,确保投射的信息在白天强光环境下也可清晰可见,适用于车载及特殊领域抬头显示。

23145588e38ba9.png
左:BOE 6.2英寸P0.2高亮RGB Micro LED HUD 右:BOE 30nits超高亮单色P0.058 MicroLED HUD,图片来自京东方资料

231459e7d9262d.png
· 研鼎对HUD的测试设备,来自研鼎资料

测试厂商方面,研鼎推出了第三代HUD光学特性自动化测试系统,用于对HUD的性能进行系统性验证,通过评估HUD的几何测量项目(如下视角LDA、左视角LOA、虚像距离VID等)、光学测试项目(如亮度、色域、均匀性、对比度)以及成像质量(如虚像畸变、旋转、重影、倾斜度测量)等方面,据报道可以全面测试HUD系统的性能与显示效果。

五、总结
对于HUD抬头显示上车,业界褒贬不一,有的说是噱头很鸡肋,有的说是实实在在改进了用户体验,增加了安全性,而且现在还有HUD融合进ADAS(自动驾驶)的趋势,ADAS 信息融合实景并向客户显示的内容形式,不仅可以通过 HUD 在挡风玻璃上显示,也可以通过电子外后视镜、 透明 A 柱等方式呈现
231504b299799b.png
HUD趋势分析,来源见图片底部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HUD是一种精巧的技术,控制大量微镜或者液晶颗粒,反射或者折射大量光束,在挡风玻璃上任何天候下形成精确的图像,对控制芯片、软件和算法的进展都是极大促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hdy

600

主题

345

回帖

651

积分

二级逆天

积分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