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dy 于 2025-5-25 23:17 编辑
一、 何以HUD
HUD(Head-Up Display)即抬头显示系统。HUD的原理是将信息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透明屏幕上,使驾驶者在不低头的情况下获取重要行车信息,如车速、导航指示等。它通过光学反射或全息投影技术,利用半透半反镜片或液晶显示屏,将光线以特定角度反射至驾驶员视线高度,从而实现信息的实时显示,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如果更通俗一点,就是投影仪加幕布,幕布是车窗玻璃。车窗玻璃是有反射能力的,可以作为幕布。
这项技术最初作为战斗机座舱显示,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炫酷。而是让飞行员不用低头看仪表,可以在观察敌情同时看到仪表信息,目的是缩短反应时间。
最早搭载HUD的车型是通用汽车旗下的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Indy 500 Pace Car,效果类似电子闹钟。刚开始不温不火,现在由于技术发展则越来越普及。
佐思汽研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新车HUD装配量达354.8万辆,同比增长63.0%,装配率攀升至15.5%,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其中,12月单月装配量突破46.9万辆,渗透率达到17.2%,市场渗透速度不断加快,有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的趋势。
二、 HUD原理
基本原理是通过光学反射或折射技术,将关键信息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的透明介质(如挡风玻璃或专用投影屏)上,实现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信息。
HUD的核心是通过光学元件(如反射镜、透镜组)将投影源的光线定向投射到透明介质上,形成虚像。具体过程如下:
投影源(如微型LCD、DLP或激光投影模块)生成图像。 反射镜/透镜组:调整光线路径,控制虚像的焦距和位置,使其看似悬浮在车辆前方(通常为2-3米处)。 显示介质:挡风玻璃或专用投影屏(部分车型需镀膜增强反射率)。 类比实验:用手电筒照射窗户,可同时看到反射光和窗外景象,HUD类似但通过精密光学设计实现清晰虚像。
图 LCD从前车窗下面发射,前挡风玻璃反射信息到人眼,图片来自网络
图 HUD原理和实物,图片来自网络
关键技术组件列表如下:
| | | 投影单元 | 生成图像光源 | 常用DLP(数字光处理)或TFT-LCD,亮度需适应环境光(>10,000 cd/m²)。 | 光学系统 | 调整光路和虚像位置 | 反射镜曲率、透镜组设计决定虚像的视场角(FOV)和视距(VID)。 | 控制模块 | 处理车辆数据(车速、导航等)并驱动投影 | 通过CAN总线获取车辆信息,实时更新显示内容。 |
主要分类与演进如下:
C-HUD(Combiner HUD):独立投影屏,成本低但显示区域小。 W-HUD(Windshield HUD):直接投射挡风玻璃,需特殊镀膜,虚像更远。 AR-HUD:增强现实技术,虚像与实景融合(如导航箭头“贴合”路面),需高精度校准和更大FOV(>10°)。
总体来说,HUD通过光学投影实现“信息悬浮”,其技术核心在于光路设计与虚像校准。随着AR技术的引入,HUD正从单一信息显示升级为虚实融合的交互界面。
以下,本文对 C-HUD、W-HUD 和 AR-HUD 三种 HUD 技术路线的详细拆解解释,从 功能实现方式、产品形态、核心特点、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等维度展开:
一、C-HUD(组合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需额外安装一块树脂板(或透明塑料板)作为投影载体,通常位于仪表盘上方。
成像原理:通过仪表盘内的光源(如 LED)将信息投射到树脂板上,再反射至驾驶员眼中。
显示内容:仅支持简单的 2D 数字信息,如车速、转速、油耗、档位等基础行车数据,无法显示图形或复杂界面。
2. 产品形态
独立配件:树脂板与车辆原有系统分离,部分车型需后期加装,部分为原厂配置。
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对车内空间占用少。
3. 核心特点
成本低:技术门槛低,硬件结构简单,量产成本低廉(通常数百元至千元级)。
易安装:无需改造原车玻璃,适配性强,可作为后装市场产品推广。
显示效果有限:图像尺寸小(通常仅几英寸,受限于屏幕),亮度和对比度较低,强光下易受干扰。
图 C-HUD只有一块很小的树脂显示板,图片来自网络
4. 优缺点
5. 应用场景
经济型车型:作为基础配置提升驾驶便利性(如大众、丰田部分入门车型)。
后装市场:车主自行加装的低成本 HUD 设备,用于替代传统仪表盘查看数据。
图后装C-HUD,图片来自网络
二、W-HUD(挡风玻璃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直接利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作为成像载体,无需额外树脂板。
成像原理:通过车内的投影仪(通常位于方向盘前方)将光线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利用玻璃的反射特性成像。
显示内容:支持更大尺寸的 2D 图形和文字,如导航箭头、限速标识、车辆状态图标等,部分高端车型可显示简易动画。
2. 产品形态
集成化设计:与车辆内饰深度整合,投影仪隐藏于中控台内,外观更简洁。
成像尺寸:通常为 10-15 英寸虚拟图像,显示区域比 C-HUD 更大。
3. 核心特点
视觉体验提升:图像直接叠加在现实视野中,驾驶员无需大幅移动视线,符合“视线不离路面” 的安全原则。
抗干扰能力增强:通过镀膜技术(如半透半反涂层)减少玻璃反光,提升强光下的清晰度。
成本适中:硬件复杂度高于 C-HUD,但低于 AR-HUD,量产成本通常为千元级(1000-3000 元)。
图 W-HUD效果示意图
4. 优缺点
5. 应用场景
中高端燃油车:如宝马、奥迪、奔驰等品牌的主流车型,作为标配或选配功能。
智能电动车:部分车型(如特斯拉早期车型)通过 W-HUD 替代传统仪表盘,简化交互界面。
三、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
1. 功能实现方式
投影介质:基于挡风玻璃,结合光学系统(如自由曲面棱镜、光波导)和计算机视觉算法。
成像原理: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外部环境,将虚拟信息(如导航箭头、车道线、障碍物标记)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空间深度的 3D 图像,并精准投射到真实世界的对应位置(如前方 5-20 米路面)。
显示内容:支持 AR 增强信息,如:导航指引:箭头直接 “贴地” 显示,指示转弯方向;
驾驶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线、自动跟车距离提示;
环境感知:标记前方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等。
2. 产品形态
高端硬件配置:包含高精度投影仪、环境感知摄像头、复杂光学元件(如曲面镜、衍射光波导),体积较大,需集成于前舱。
成像尺寸:虚拟图像尺寸可达 30 英寸以上,甚至覆盖整个前挡风玻璃视野。
3. 核心特点
深度融合现实:通过 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和 动态校准技术,确保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的位置、距离完全匹配,避免视觉眩晕。
服务自动驾驶:为 L2+ 级自动驾驶提供关键信息辅助,如显示自动驾驶系统的实时决策(如 “正在变道”“前方有障碍物”),增强驾驶员对系统的信任度。
技术门槛高:涉及光学设计、算法优化、车规级可靠性等难题,量产成本高昂(通常 5000 元以上,高端产品超万元)。
图上下对比,AR-HUD需更大光学空间,部分车企采用折叠光路设计,下面就是折叠光路,图片来自网络
4. 优缺点
5. 应用场景
高端智能电动车:如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的旗舰车型(如蔚来 ET7 的 AR-HUD)。
L3/L4 级自动驾驶车辆:作为人机共驾时代的核心交互界面,辅助驾驶员监控系统状态或接收接管提示。
四、技术路线对比总结
从 C-HUD 到 AR-HUD,技术演进的核心逻辑是 “信息维度升级” 和 “驾驶辅助深度增强”。AR-HUD 凭借与自动驾驶的天然契合性,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交互入口,但目前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随着光学技术和车规级芯片的进步,AR-HUD 有望在未来 5-10 年内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虽然本文用投影仪类比HUD,但HUD的投影方式比投影仪复杂多了。
HUD的投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主流方案,每种技术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1. TFT-LCD投影技术
原理:基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通过背光源和液晶层调制光线生成图像。
特点: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广泛用于中低端车型。
亮度和对比度相对较低,高温环境下可能表现受限。
应用:常见于W-HUD(风挡式HUD)和早期C-HUD(组合式HUD)。
2. DLP(数字光处理)技术
原理:使用德州仪器的DMD(数字微镜芯片),通过微镜阵列反射光源形成图像。
特点:高亮度、高对比度,适应复杂光照环境。
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多用于高端车型或AR-HUD。
应用: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部分车型。
3. LCOS(硅基液晶)技术
原理:利用液晶层调制反射光,结合激光或LED光源。
特点:分辨率高,色彩表现优异,适合AR-HUD的复杂图像需求。
技术门槛高,量产难度较大,目前处于推广阶段。
应用:部分概念车和未来AR-HUD解决方案。
4. LBS(激光束扫描)技术
原理: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通过激光束高速扫描形成图像。
特点:体积小、功耗低,可实现超远投影距离(如AR-HUD的10米虚像)。
需解决激光散斑和成本问题,尚未大规模量产。
应用:实验性AR-HUD和全息投影技术。
技术对比表如下:
| | | | TFT | 成本低、成熟 | 亮度低、高温性能差 | 中低端W-HUD | DLP | 高亮度、高对比度 | 体积大、成本高 | 高端车型/AR-HUD | LCOS | 高分辨率、色彩佳 | 量产难度大 | 未来AR-HUD | LBS | 超远投影、体积小 | 激光散斑问题 | 实验性全息HUD |
还有一类芯片叫做投影芯片,投影芯片是投影设备(如投影仪、汽车HUD等)的核心组件,其核心作用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图像生成与分辨率控制
核心功能: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为光学图像,直接决定投影画面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例如:DMD芯片(DLP技术):通过数百万个微镜的翻转反射光线,实现1080P/4K分辨率 。
图 DMD芯片及其微镜,图片来自网络
LCoS芯片:利用液晶层调制光线反射,支持更高像素密度(如8K)。
图 LCoS芯片,图片来自网络
2. 亮度与色彩表现
亮度控制:芯片的反射效率(如DMD微镜角度)或透光率(如LCD面板)影响投影亮度,尤其在强光环境下(如汽车HUD需高亮抗干扰)。
色彩还原:需配合色轮(DLP)或分色系统(3LCD)实现RGB色彩合成,色域覆盖率和对比度是关键指标。
3. 动态响应与流畅度
微秒级响应:例如DMD微镜切换速度达微秒级,确保动态画面无拖影(如高速运动视频或AR-HUD导航)。
帧率适配:高端芯片支持120Hz以上刷新率,提升交互体验(如游戏投影)。
4. 系统集成与能效优化
集成处理能力:现代投影芯片(如TI的DLP系列)常集成图像处理单元(ISP),直接完成解码、降噪、梯形校正等功能,降低主控负载。
能效比:芯片功耗直接影响设备续航(如便携投影仪)或车载HUD的散热设计。
不同技术的芯片作用对比如下表
| | | | DLP | DMD(TI) | 高亮度、高响应速度 | 高端投影仪/AR-HUD | LCoS | 硅基液晶芯片 | 超高分辨率、色彩细腻 | 4K投影/车载AR-HUD | LCD | TFT面板 | 低成本、技术成熟 | 入门级投影仪/W-HUD | MEMS | 微镜阵列 | 超小体积、动态投影 | 全息HUD/激光投影 | 三、 HUD与辅助驾驶
虽然HUD 本身并不属于自动驾驶技术范畴。但与自动驾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自动驾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提升驾驶安全性:由于在自动驾驶的较低级别阶段(如 L0 - L2),驾驶员仍需时刻关注路况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HUD 可将车辆速度、导航信息、车道偏离预警等重要信息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使驾驶员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或中控屏幕,减少视线转移,从而降低因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事故的风险,在极端天气和夜间行车时,也能有效投射车辆距离与成像,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性。
增强用户体验:AR - HUD 通过提供丰富的导航信息、场景重构信息及智能驾驶控制器感知内容,能够清晰展示刹车、加速、并线状态及实时环境感知下的风险预警,让用户更清楚地了解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增强在复杂路况下的驾驶信心,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显示自动驾驶状态:在自动驾驶过程中,HUD 可以通过引导线、箭头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状态,如车辆是否正在进行刹车、加速、并线等操作,以及当前的导航路径和交通信息等,帮助驾驶员更好地理解车辆的行为,提高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
延长接管时长:随着自驾高精定位技术的应用,AR - HUD 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车道偏离预警和导航贴地效果等,这延长了用户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的预判时长,增加了安全防御时间,即延长了用户接管车辆的时长。
作为信息交互界面: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尤其是在 L4、L5 级别,虽然驾驶员的操作需求减少,但 HUD 仍可作为乘客与车辆之间的重要交互界面,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周围环境的监测结果、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增加乘客信息知晓度。
四、 典型相关产品
最近,京东方(BOE)发布了30万nits超高亮单色P0.058 玻璃基Micro LED HUD技术方案。推出两款基于COG(玻璃基)Micro LED技术的高亮HUD抬头显示方案,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其中一款是6.2英寸P0.2高亮RGB Micro LED HUD,京东方特有背板工艺+自研高效Micro LED芯片技术,模组亮度可达3万nits,同时经过特殊设计可实现高PPI下无缝拼接,完美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另一款则为全球首款超高亮单色像素点间距(Pitch)仅58微米的玻璃基Micro LED HUD,显示像素密度达到431PPI,峰值亮度高达30万nits,确保投射的信息在白天强光环境下也可清晰可见,适用于车载及特殊领域抬头显示。
图左:BOE 6.2英寸P0.2高亮RGB Micro LED HUD 右:BOE 30万nits超高亮单色P0.058 MicroLED HUD,图片来自京东方资料 图· 研鼎对HUD的测试设备,来自研鼎资料
测试厂商方面,研鼎推出了第三代HUD光学特性自动化测试系统,用于对HUD的性能进行系统性验证,通过评估HUD的几何测量项目(如下视角LDA、左视角LOA、虚像距离VID等)、光学测试项目(如亮度、色域、均匀性、对比度)以及成像质量(如虚像畸变、旋转、重影、倾斜度测量)等方面,据报道可以全面测试HUD系统的性能与显示效果。
五、总结
对于HUD抬头显示上车,业界褒贬不一,有的说是噱头很鸡肋,有的说是实实在在改进了用户体验,增加了安全性,而且现在还有HUD融合进ADAS(自动驾驶)的趋势,“将 ADAS 信息融合实景并向客户显示的内容形式,不仅可以通过 HUD 在挡风玻璃上显示,也可以通过电子外后视镜、 透明 A 柱等方式呈现”。
图 HUD趋势分析,来源见图片底部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HUD是一种精巧的技术,控制大量微镜或者液晶颗粒,反射或者折射大量光束,在挡风玻璃上任何天候下形成精确的图像,对控制芯片、软件和算法的进展都是极大促进。
|